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跨界失控】幫年輕人灌輸「無法融入主流」焦慮的三流科幻

很多人私下很好奇「你認定電影好壞的標準怎麼經常和別人不一樣...而且是嚴重不一樣!」

我覺得馬欣的文章算是個比較好的解釋(不用我自己親自慢慢說)。

遺忘與被遺忘,有記憶以來,現代人就感到自己可能會被遺忘,因為我們既是個人,也是人牆中的一份子,我們是自己的高牆也是蛋,我們從小一圈一圈地圍好,等著玩到遊樂園最高階的設施,也有人為了怕被遺忘,緊握著號碼牌,盡量融入這社會,有的盡可能讓自己變得活潑又開朗,因為「被遺忘」被設定在遊樂園的選項中,沒有逐個玩、套餐似地大力玩,你無法被留在遊樂園裡的,被遺忘的危機感,始終在背後虎視眈眈,儘管我們轉過頭可能什麼也沒發現,但一回過頭,「它」始終在背後盯著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注意到電影(不分中西日韓)已經淪為一種建立在這種模式之上的傳聲筒,──變成「它」的武器。

【鬥陣俱樂部】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將人簡化成消費者的控訴已經太小兒科了!(因為那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策略。)

像【辣得要命】中,更是指出都會與郊區的青少年在生活形態上的差距,其實就是「在遊樂園中的等級差距」,甚至默默的暴露出「無奈地接受這種差距」已經變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份。



電影或戲劇,應該是種人對於生存、生活、存在的熱情(想活下去、想活得更好、好奇怎樣可以做到)的展現。

沒有這種功能的電影即使撒入大量視覺娛樂、節奏精準俐落、演員顏值高........再怎樣我也不會承認這是種「好電影」。



【跨界失控】實在是部不怎樣的科幻片。

它刻意營造出自己在用很有系統或邏輯的方式設想「時空旅行的規則」,但其實漏洞百出。

而且這個漏洞更是直白的暴露出了這部電影真正的意圖........

為什麼帶走一隻狗、扭轉上課報告成績、去報復霸凌自己的人、買彩券,不會引來嚴重的後果,但僅僅是參加一場音樂會,卻可以造成那麼大的改變?

而且,為何參加一場音樂會可以做為「友情」的見證,但一路走來在計畫、研究、實作一台機器的過程中,卻沒辦法讓他們有同樣的感受?

這中間當然牽涉到「我們的文化始終敵視科學家,因為科學家是建立客觀現實、破碎人們用主觀迷信與期望來定義幸福之權力的敵人。魔法不能讓人飛,流體力學才可以;祈禱不能真的治病,醫學才可以;行善不能讓人生活變得富裕,背後有經濟學原理.......因為科學家是如此的討人厭,所以在戲劇中,他們都要狂妄自大貪權,但在自己的失算面前又顯得無比渺小、可笑、只能等待無知大老粗拯救........」

但我想它真正的意圖其實就是在告訴年輕人「遊樂場不單單是個遊樂場,而是你後天人生中所有幸福的根本。如果沒辦法進場搶到好位置、玩個過癮,那你的人生註定很失敗很不幸。」



這片暴起暴落的評價跟口碑除了是因為電影的內容其實偏向單薄(只是為了年輕人而設定的電影),我相信也證明了時代還是會進步的。

但另一方面來說,人們只是習慣了、希望用來填塞給自己的謊言跟假象要更精密高明而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