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開頭就點明了:整個班級沒有人願意認真上課學習詩詞藝術,大家關心的只有娛樂流行時尚,還有體育活動。
這種小鎮最大的問題就在於「(現實中的1997年)它正在死去」。
因為美國的製造業(開始)已死,除了資訊業、電影工業、金融業、還有一點點時尚產業以外,這些鄉村的處境都是日益艱困,生產利潤越來越少、機會越來越少、政治的關注也越來越少。
會造成這種結果,真正的關鍵是因為美國的鄉村始終沒有文化,他們雖然有堅實的基督教信仰(認真工作、不菸不酒不打不鬧),但他們與整個國家的未來展望徹底的無緣,沒有話語權、沒有影響力、只有提供人才儲備與被政治剝削利用的份。
(我很了解美國嗎?我不用了解1997年的美國,我只要觀察2025年的美國,然後推想回去就知道了!)
最糟糕的是:當紐約開始蓋起摩天大樓時,這個趨勢就不可逆轉了!
雖然大都會的需求也讓這些小鎮富庶繁榮了一陣子,但這種好處顯然不會長久,而且「鄉村矮大都會一截」的歧視變得更加嚴重。(註)
像主角這樣的人物就是小鎮在心態上用來平衡這種趨勢的法寶。
像主角這樣的人物存在就證明了「我們小鎮也有不輸給大都會的優秀人物」。
而且主角這樣的人物同時也符合了小鎮的價值觀:基督教社群中的陽剛男子漢。他只是比較斯文且有教養而已。
這其實很不公平!
怎麼個不公平法就不多談。
雖然劇情主題焦點在「主角出櫃」一事上,但故事始終沒有打破大眾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而且它真正的衝擊跟出櫃沒有關係,而是「主角的小鎮精英人設崩潰」。
主角本該是完美個基督教社群中的陽剛男子漢。只是比較斯文且有教養而已。
這個人設的漏洞可以有千千百百種,只是本片選擇「他是個同性戀」來切入故事,很明顯的原因是「新奇(且不妨礙喜劇效果)」,而不是「發揚進步價值觀」。
所以,本片的喜劇爆點從頭到尾不間斷,從(片頭完不到三分鐘)沒人想上課只想聊娛樂新聞、到記者把「小鎮老師是個Gay」講的好像是起重大社會事件一樣會造成「人心惶惶」。
但它始終沒有打破大眾對同性戀的刻板印象,這是部徹頭徹尾的凱文克萊式瘋狂冷面喜劇。
結局收尾方式更是完全不給進步價值觀講話的機會,——不是說刻板印象不存在,而是「大家排斥同性戀」本身也是種刻板印象,因為這個小鎮裡的每個人完全都不會因為主角是同性戀而排擠他,「那就只是個八卦而已,」「我們還是愛他的!」
註:
不要以為都市就比較有文化,如果有文化,都市媒體就不會是那個愚蠢嗜血盲目的姿態。
其實都市也很嚮往鄉村小鎮,他們也巴不得鄉村小鎮的某些元素就存在都市中。
所以住宅區都喜歡打造的像個鄉下小鎮,有錢人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鄉紳富豪、而不是摩登菁英。
會有這種奇妙的錯位關係,因為管他都是也好、鄉村也罷,終究都是美國文化。差別只是都市的物質硬體面蓬勃發展,鄉村則是慢慢走向凋零衰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