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經典老爺車】歲月是種很有趣的東西

很難相信這是靠【荒野大鏢客】成名的男演員,克林伊斯威特老年後執導演筒所成就的作品。


我相信在他們這些老一輩的人眼中,年輕一輩的導演跟演員,其實行徑作風跟這部電影中所觀察到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沒什麼兩樣。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史蒂芬死批駁一樣,毫無界線的向票房靠攏。



這並不是部可以令人想再三回味的電影,可是......劇情有什麼爆點嗎?或緊張刺激的高潮起伏?......好像都沒有耶!新一代電影的拍法,不管是攝影、演員、劇本、或特效,都被這部電影來個「徹底無視」。


可是有人會案耐不住,想要中途退出光碟片、或走出戲院嗎?


好像沒聽說......


有人因為結局那缺乏爆炸性張麗、甚至低調到極點的冷處理,而抱怨、甚至開罵嗎?


好像也沒聽說......


電影公式、「好看電影必備的元素」、賣座強片守則......在這片來說,就好像是年輕人或日本車給主角的觀感,而且不僅僅是觀感,導演乾脆直接拍部電影,告訴大家:



什麼才是經典!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阿凡達】人類在「思想空洞」上的終極成就

纳美星人的形象、文化、 習俗......很多方面明顯是取材自美洲的原住民。


美洲的原住民有多特殊?─他們可能是世界上唯一個同時發展追求人文素養、並保留了崇尚自然思維的民族。


所以詹姆斯卡麥隆(和許許多多的美國創作者)會對這樣的文化感到著迷,並不是不能理解的。(但他們也只是著迷,完全沒花心思去理解其背後的意義。)




可是按照本片中如此歌誦法,其背後邏輯與精神的空洞,讓人看了只會直搖頭。


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就在於我們只是所處的地球上的一小份子,扣掉因為發展出科技所擁有的後天優勢以外,其實我們在這個環境鍊中是絕對弱勢的。


蚊子吸我們的血,蟑螂、鳥兒、老鼠會帶來致命性的病源給我們,獅子老虎要吃我們,植物更不會跟我們溝通,果實還總是帶有毒性,就連泥土中都含有死亡率六成的炭蛆桿菌,(想學片中女主角那樣,隨手就撿起一塊泥土往嘴裡送?保重!)......


西方基督教中,聖經所寫的「人有權柄支配萬物」,顯然不是謊言、就是個難解的謎題。


可是這一切,在「阿凡達」中已接近妄想的管道,達到了一個極盡可能不負責任的完美平衡點。


仔細觀察,在纳美星上,幾乎各個事物都能和纳美星人產生「連結」,馬可以、狗可以、森林中的「獵豹」可以、天空中飛翔的猛禽可以......甚至,連神(大樹)和天使(小樹)都可以。


為何導演不乾脆解釋成:納美星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為了納美星人而存在,他們才是完美的萬物之靈。






因為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除了自己以外,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互相依慰、互相共鳴的對象;想要尋求同類,結果除了填飽肚子與抵抗外敵以外,我們會得到更多的空虛與無助;想要向神禱告,只要問說有誰這輩子不會懷疑過:「神有在聆聽我的禱告嗎?」就會知道這方法根本沒用。


所以我們會發展出現在的崇尚、追求物質的文化,所以電影、小說、戲劇中總是一再的歌誦愛情,所以幾乎所有的科技發展方向都是為了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成功?有沒有反效果?這我不保證。)從火車、汽車、電話、電視、網路、部落格、facebook......下一個是什麼?


人類當然有其短處,這部電影中,對人類的側寫某方面來說並沒有錯誤,──可是其評論觀點就荒謬到站不住腳了!


因為「有短處」,並不等於「邪惡」!如果我們可以用先天的劣勢來斷定善良與邪惡標準,那所有身體有殘缺的人,我們都可以認定他們的精神與人格一定比較邪惡,應該要將其當作準罪犯一樣處置。


不去想辦法用後天努力來彌補這些短處,卻鼓勵大家「重新投胎」、「換一個身體」來逃避現實,......詹姆士卡麥隆不知道在想什麼。


聽說有年輕人看完這片後,真的跑去自殺,然後留下遺書,說希望自己可以投胎成為纳美星人。──這年輕人的家屬應該控告詹姆士卡麥隆。「創作自由」、或「這不是我的本意」已經不能當做開脫的說詞了,事實上本片就是在明確鼓勵大家藉由類似死亡的方式,來逃離人類世界的殘缺、躲進另一個空洞的烏扥邦之意。


不是嗎?否則片尾主角自殺後成功在另一個身體復活......是拍好玩的嗎?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God X you,Jobs.】賈柏斯的滿嘴胡說八道

賈柏斯說了什麼?(原文)

大意是:他們(蘋果)沒進攻搜尋市場,可是Google卻進攻手機市場,而且顯然是打算扳倒蘋果,─這算哪門子的「不為惡」?。


我覺得這番話是胡說八道。


因為.......


Nokia、SE、Motornola、RIM、HTC......他們也沒有進軍桌上型電腦市場,更沒有進軍筆記型電腦,(Nokia有對小筆電市場出手就是了,)你蘋果憑什麼進攻這塊區域?


IBM可以放棄硬體設計,轉攻軟體服務;微軟也有WM和WinCE,甚至早就學你的i-Pod,出了Zune;莫非你的i-phone那麼經不起對手競爭?


真的是滿嘴胡說八道的傢伙......不買i-phone了!

【世界大戰(史蒂芬史匹柏版)】愛國主義的哀傷

愛國主義者,和愛國者,這兩者之間並不能畫上等號。



所謂的愛國,應該是泛指會對一切與國家有相關聯的事物,主動積極付出的行為。例如積極守法,誠實納稅,抗拒反社會行動,但又體貼照顧弱勢。


這些行為都是讓整個社會、民族、國民的生活能夠常保安定、永續經營的真正基礎。


(認為我太浪漫了?...也許。)



相較之下,愛國主義者則是比較狹隘的將自己的心力資源集中在制度上。


他們不相信人性或生物本能,轉而依靠死板僵硬的規條教義,例如: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做什麼,要問你能為國家做什麼。


「這哪裡有不同?」─差異在於,前者是為了其他人類個體而彼此奉獻,可是後者卻是為了讓組織壯大而單方面犧牲。


這世界上沒有幾個導演比史蒂芬史匹柏更愛歌誦戰爭與死亡了,──表面上,他是在頌揚戰士們的同袍情誼,可是內裡,他始終極力避免強調國家制度的愚蠢和無法避免的悲劇性終結,甚至會幫它擦芷抹粉。


還記得剛結束一年多的北京奧運嗎。有多少中國人會因為看到那壯麗精采的煙火秀,而忘記了有多少同胞生活水平還維持在「赤貧」水準以下嗎?(有那麼糟嗎?我忘了明確定義,但總之還是很糟。)


利用陶醉在「國家很強大」的假象之下,來遺忘身為一個人應該有的良知感受。──這就是愛國主義者,而史蒂芬史匹柏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愛國主義者。



這跟世界大戰有何關聯?


這片其實是在提醒觀眾:「美國還不夠強大,科技還不夠進步,軍事裝備囤積數目還不夠多,國民不夠勇敢,士兵不夠堅強...........在外星人面前,我們跟草木與歐洲蘇聯一樣容易摧毀.......(然後,我們卻花了堆時間跟鈔票在健保、農業補貼、社會福利、失業救濟上頭!而不是通通拿去發展軍備和搞科學研究。)」看似在朝H.G.Wells的經典致敬,但其實是用自己的狹隘愛國主義強暴這部經典。





同樣都愛宣揚美國國威,麥可貝在這點上跟他有著決定性的不同。


麥可貝是個單純的愛國者,他的故事觀點在於:以為美國是「全世界的美國」,美國所作所為終究會為全世界帶來好處,這個國家的立國精神和政策始終站在命運選定的康莊大道之上.......如此一個國家,歌誦他、讚揚他,有何不妥?


雖然很幼稚,可是動機用心卻是很淳樸善良的,對我來說反而比較容易下嚥。


(這又牽涉到兩人對於美國的定義有何不同。麥可貝的鏡頭下,會者說他習慣性捕捉、插入影片中的,是相當多元化的東西,充滿著自由自在、狂放的味道;可是史蒂芬史匹柏的攝影卻總是充滿著僵硬的工業金屬發條齒輪.......無處不是「制度」。)



而且雖然拍了侏儸紀公園,可是史蒂芬骨子裡頭並不像詹姆士卡麥隆一樣,對科學有著無可救藥的敵視。


對他來說,一切只要用「謙卑」與「崇拜上帝」就可以解決了。─「科學家會把地球搞成這樣,都是因為他們不夠謙卑、不夠崇拜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