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神鬼無間】看電影是為了什麼?

看電影的人,到底在追求什麼?

我並不贊成老是用隱喻手法來解決評論電影時碰到的障礙,看不懂就是看不懂、無法狠心給名人行家的作品下狠評就不如不要寫。
如果說神鬼無間中隱著對父子關係的描述,那這幾段父子關係的終結真是詭異,因為——不會有父親用「小心我找人強暴你女朋友」這種手法來威脅自己的兒子。我算是家族中的害群之馬,可是從未聽過我父親講這種話。

由此可見「隱喻手法」真的有其極限。


看完神鬼無間,我的良心大聲的提醒我:「我並不喜歡港版無間道。」

很多人、甚至可以說是華人界的主流聲音,一致的同意神鬼無間不如無間道。可是除了寥寥幾部可以評論出神鬼無間的手法、或是特色以外,幾乎一整個的意見,不論是網路或專業雜誌媒體,其實都是在論述一件事:神鬼無間不夠像無間道;而無間道的地位太崇高、太美好,所以一部不像無間道的改編電影,是不該有資格獲得那麼多奧斯卡獎的。(如果導演能夠開一場反省道歉大會,跟亞洲粉絲承認自己羞辱了這部經典,應該會更理想。)

可是在我來說,要先推翻無間道的神話地位,大家才能夠持平而論的看待神鬼無間。


無間道,很精彩,徹底突破以往港式警匪動作片的極限。但是那僅限於技術面,骨子裡它仍舊是部毫無新意的電影。

作為一部電影界的指標,它除了那極為有限的藝術手法外,也僅僅只是比較清楚的標示出了香港進入全新的時代。全新現代的警局取代了那個從雷洛時代就遺留下來的老建築,警察也全部脫掉了舊風衣、夾克,換上帥氣的西裝﹍﹍數不清的例子,可是我對新香港還不熟悉,對舊香港也沒有什麼深刻的回憶,所以無法做仔細的比較。

港示警匪動作電影最大的奇蹟,就是毫無節制的神話、美化警察和黑道人物,不論是他們的形象、作為、或是能耐。這樣的電影看起來很過癮,但那是因為(個人推測)無法製作出精細龐大的內容,仔細論究會發現一部港式A級預算的動作片,呈現出來的精細度往往只有好萊塢B+級的成果,為了在這樣的環境中製造出自己優勢,才發展出這種型態的電影手法。

極度誇張的動作和鎗戰場面是無傷大雅,畢竟那也算是種技術的極致;可是將人物神話、美化,——咖哩辣椒(二?三?)中就說了,這只是黑道投資拍攝的電影,為了吸引年輕人加入黑道當小弟,所想出來的把戲,沒有必要把它當作一種藝術手法來看待。(企業會在電影中做商品置入性行銷,港片則是黑道形象的置入性行銷。)而這已經是將近十年前的電影,而且講出這番台詞的角色正好還是梁朝偉,但是在無間道中卻又再次重現這種人物鋪陳手法﹍﹍(無言啊!)

把這種人物的神話、美化當作電影的必要性,早已經成為香港電影的濫觴,甚至就連觀影者都已經習慣於這種手法,變成不可缺少的元素,想擺脫都擺脫不了吧!相較之下,好萊塢就徹底的採取相反地手法,甚至連正邪善惡對比的觀點都拋棄了。

梁朝偉在吳宇森的鎗神中,就曾經扮演過臥底警員,也曾經大吐臥底警員的辛苦與風險,沒有什麼太高明的策謀與計畫,所謂的臨場反應,不過就是賭下自己的性命行走在光明的邊緣、甚至一腳踩進黑暗的核心。可以看出港片基本上對於臥底警員的定義,就是在「為了打擊犯罪、不惜承受生命風險的正義精英」,這造就了『無間道』在「鬥智」內容超越了過往的作品。

可是在神鬼無間中,卻挑明著講:臥底,其實是見很粗糙的事,——假裝自己和對方是同一掛人,其過程不只是辛苦和危險,甚至往往充滿屈辱,而這一切付出都是有代價的。

什麼樣的代價?薪水?獎金?名聲?升遷機會?還是以上皆非?

真正的答案是以上皆非。

會真的認真考量這幾個答案,表示大家還被無間道、甚至整個港式警匪動作片的邏輯思考所遮蓋。神鬼無間中的兩個主角,簡單說是:一個是骨子裡是黑道,可卻妄想做著警察的工作;一個骨子裡是徹底的警察,但是卻一時糊塗而跟黑道掛勾。前者是成為臥底的比利,後者則是警察敗類柯林。

比利是黑道?這問題要用兩種層面來看待,一是他的出身,另一則是他的本性。

比利的父親死於黑道鬥爭(地盤?火拼?利益糾葛?),母親的親人(似乎)因為父親的關係,也對他們母女兩個疏於照顧,但是這一切都是導因於父親的黑道身份。所以他痛恨黑道、抗拒走上黑道之路——乍看之下這樣的理由非常完美,但是這並不表示他有理由一定要成為警察,成為一個警察只是種暴力性的選擇罷了。

可是比利還是加入警校,而且順利完成警校訊練,為何會說他骨子裡是黑道?這答案其實是相對於「柯林骨子裡是個警察」。

回來討論一下港式警匪動作片。將人物大量神話、美化後,導致港式警匪動作片在價值觀上的模糊,就是雙方在鬥智鬥力的過程中,並不存在著絕對的善惡,也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存在著道義上獲勝的必要性。就好像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期,魏蜀吳三方都沒有獲得絕對的正統王朝繼承權,只能看著最後是誰用武力吞併對方,藉此產生繼承者。

可是在美式的警匪動作片中,卻採用了完全不同的觀點:警察是種非必要之善,黑道卻是種必要之惡。

警察是種政府組織的單位,而政府與黑道其實是種性質雷同的東西。例如政府跟黑道都一樣,不會徵求百姓同意,就發出稅單跟抽保護費;如果拒絕,政府(再次不經人民同意)就祭出高額罰金與刑罰手段,並且灌上各種難聽的名號,而黑道也有屬於自己的手段。

可是收到稅金與保護費後,政府(在完美狀態下)會想盡辦法將稅金利用在可以促進社會進步的管道上,例如公共建設、福利制度、公務機關﹍﹍,黑道則是跑去花天酒地享樂。所以人民會接受政府管轄,而不是選擇黑道,是一種類似利益交換的模式,並非表示政府理所當然的有權利管轄人民,而黑道也並非理所當然的要被當成蟑螂一樣剷除。

基於政府的存在是為了更有效率的追求利益,所以旗下的公務人員任用標準也應該以追求利益為優先。就好像:奉公守法的警察與快速破案的警察,究竟哪者比較符合全民利益?

說到底,警察並不是正義的守護者,拿起衝鋒槍和黑幫火拼是警察,可是告訴觀光客回飯店的路、幫助八十歲老太婆過馬路、努力進修換取學歷和升遷的也是警察,即使懂得擺脫「玩槍」和「炫耀警徽」的心態,警察組織中還是不乏追求功名利祿之徒。柯林就是個「快速破案」型的功名利祿之徒,即使沒有法蘭西的扶持幫助,也只是稍微減緩他攀升的速度,並不能改變他很優秀、很熱衷於名利的本質。

和柯林相較之下,比利就缺乏真正的警察特質,比較像是「暴力型」的秩序維護者。

因為警察並不能代表正義,所以維護秩序有時候需要依賴警察以外的手段。黑道老大法蘭克就是個最好的例子,不要因為他身上掛著黑道老大名稱、老愛口出諱言、動不動就威脅手下的生命安全,就錯判他的價值。電影一開始就顯現出這個人和一般的黑道差異,這人心中顧念的,其實是自己身為愛爾蘭人對同胞所應負起的「責任」,所以他走進商店向遲交保護費的店家催繳保護費,也僅僅只是用溫和的口吻做出警告,而不見什麼極端暴力的手段:相較於燒香結拜時才知道「曉以大義」的韓琛,法蘭克尚且知道要照顧一個家世貧困的小孩、還不忘叮嚀他要用功讀書,兩者之間的格調根本是天差地遠。

簡單說,神鬼無間的內容並非著墨在善惡黑白之間的鬥智鬥力,因為如果法蘭克是個貪婪無度的兇殘份子,那警局裡面的那一幫警界精英,也只是藉著打擊犯罪,來滿足自己對功名利祿的慾望罷了。可是對於整個城市的秩序貢獻,法蘭克所建立起的秩序可能遠遠超過政客、律師、警察的能力範圍。

再更深入一點,認為『神鬼無間』不如『無間道』的人,其實都是在尋求港式電影中,慣用在警匪動作片中那種誇張、扭曲、畸型的邏輯和手法,渴望著這部有著好萊塢一流資金、導演、技術的電影,可以利用上述元素翻新大家的感官體驗。

可惜,馬丁想的根本不是這回事,製片看中這片的理由也(應該)不是單單的看上它的賣座潛力與劇本的創新。

又有人說:馬丁根本不懂佛家的「無間」,所以把神鬼無間拍砸了。

我倒是以為這樣批評的人,根本連無間道都沒看懂,最後只是看到了一個「忠於職守至英勇犧牲的臥底警察」,和一個「當不成好人的可憐蟲」,兩者所承受的煎熬竟然有著無法言語形容的異同。

當所有人,不論黑道、白道,其實都只是一幫用自己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名利渴望時,如何界定誰是正、誰是邪?﹍﹍這話帶有陷阱,因為其中一方確實對自己帶有更多的期許與規範,這就是正邪的分界。

可是和黑道掛勾者永世不得超生,那單純的和競爭者同謀、出賣同伴者呢?丁南最後槍殺柯林,並不是正義的制裁,而是代表被拋棄的同袍出口怨氣,因為這種怨氣無論如何都不能公諸於世。(為何不能?自己思考啦!)

所有站在權利與物質金字塔頂端的族群們,是不是隨時都在擔憂著自己哪天開門回家,卻發現過往被自己拋棄的同袍,早已等候多時、要掏鎗在自己腦袋上開個洞?更可笑的是﹍﹍自己早就引頸盼望這一天到來。

無間地獄,無所不在,沒人躲得掉!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色戒 布爾喬亞的反布爾喬亞結果還是個布爾喬亞

看色戒真的不是很讓人愉悅的經驗,而這樣的評論幾乎可以跟「我觀看李安的電影」經歷化上等號。
敝人年紀輕,李安早期在台灣起步的作品無緣拜見,就算看了也印象不深,第一部明確知道是「李安拍的」電影是『推手』。那是部氣氛昏暗到讓我猶豫「郎雄自己有沒有去看完它」的電影,因為郎雄可能會在觀影室內因為OOXX而導致GGYY﹍﹍
接下來的『喜宴』,更是讓我覺得毫無道理的電影。說是要表現中國人的東方式婚禮,可是除了一堆毫無焦點的跑龍套人物來來去去,這場婚禮毫無看頭可言,最終仍舊只有沉悶的殺死人(的無奈)。
但是下一步『飲食男女』就真的讓我愛上李安了,本片不用多說。
接著是理性與感性,拍得「毫無特色」,可是娛樂性絕佳,同樣是改編原著,我不敢說色戒會比它好。
『與魔鬼共騎』是部好片,『綠巨人浩克』也不差,賣座如何就不討論。
我沒看『斷背山』,因為內容不吸引我,(感覺除了仰賴李安的技巧以外,那樣的內容已經沒辦法給我『飲食男女』或『與魔鬼共騎』那樣的震撼了。)

看了幾部李安的電影後,只能感慨:他真的是個藝術家,而且已經走到旁人可能無法觸及的境界。
可是看完色戒,忽然覺得李安墮落了,就像電影中的愛國憤青(懶得記名字了)批評易卜生的戲劇一樣:給布爾喬亞看的東西。


何謂布爾喬亞?因為要能夠讓接下來的觀點順利推進,所以我用自己的文字來解說給不知道的人聽聽:

在社會學或經濟學中,有一種區分人口族群的指標,就是「有產」與「無產」。
「有產」階級手中握有「財富繁殖」的生財工具,例如土地或公司,也可以將自己的財富與生財工具或管道遺留給自己的子女繼承人。而「無產」階級因為沒有生財工具,所以只能靠著勞力與才智換取在社會上謀生的立足點,也因為所得不能算豐碩,也就沒有什麼可以遺留給子女。
除了這兩種就像一與零的兩族群外,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複雜,出現了另一批同時具備「有產」與「無產」階層特色的人,也就是布爾喬亞。在台灣來說,所謂的布爾喬亞,基本上就是利用學歷換取高收入的工作,在用高收入保障自己的子女也會有高學歷與高收入,重複這如此世代交替的族群。

這個模式有個漏洞就是:高學歷並不能保證高收入,就好像要穩坐一家公司的高級主管階層,除了學歷以外,還需要很多社交管理技巧,或是投資經營素養,而子女可能無法學到這些技能。布爾喬亞們大部分都知道這點,可是也只是心知肚明、然後打死不承認;因為一旦承認,就表示要面對一個窘境:投資了一輩子心血栽培自己的子女,最終可能是一場空。
儘管如此,布爾喬亞們幾乎不曾誠實的面對過這窘境,選擇告訴自己:子女失敗是因為他們不爭氣,與自己的作法無關。所以他們可以繼續心安理得的維持自己原來的策略。根據統計:台灣人培養一個小孩子長大,要花費一千萬到兩千萬不等,而這一千萬的差額,最主要的來源就是為了高等教育鋪路所投下的資本。對蒙著頭的布爾喬亞來說,將這一千萬的差額入補習班資優教育,絕對比「培養小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品味、不要養成浪費或不合理的惡習,同時投資股票等工具」來得合理。
偏偏一個「子女不爭氣」的謊言,是包不住全部的困窘,只要這層困窘一露出,就會造成恐慌,而治療恐慌的方式不外乎是「麻醉」和「信心喊話」。所謂「給布爾喬亞階層看的東西」,就是迎合布爾喬亞階層價值觀的創作,基本上就是要掩蓋這層恐慌,告訴布爾喬亞們:「你們的選擇沒錯、你們的生活方式很有價值、你們最終都會得到你們想要的,然後幸福快樂的走完人生。」

這就是「布爾喬亞」,一批為了逃避貧窮而將所有的心思花在追求財富上,就連誠實的選擇娛樂方式都做不到,最後導致自己真正關切渴望的事物統統落空的階層,這種生活與其說是忙碌,不如說是無止盡的苦悶。所以勇者英雄的冒險、絕世佳人羅曼蒂克的戀愛﹍﹍將平凡苦悶的生活和虛構假想的劇情重疊,這樣創作品的消費大宗都是布爾橋亞。

色戒,正是集合了所有布爾喬亞口味創作的元素。烽火戰亂的大環境,生死懸線的諜報工作,迷失在激情與慾望的浮生男女﹍﹍

不只是裡頭的元素全是為了迎合布爾喬亞,就連電影製作本身,都是布爾喬亞的極致。

布爾喬亞還具有很多特質,例如「有產」階級的金錢觀,和「無產」階級的創造力與品味。無產階級的藝術家與創作者,因為是無產階級出生,所以習慣在金錢極有限的環境下創造,就好像台灣的國片輔導金一般的製作費;手中如果有了比較大筆的資金,無產階級就會開始幻想著上千萬大型製作的效果,可是布爾喬亞階層的創作人就會在腦中快速的構思出適合自己手中預算的拍片方式。

在過去十幾年來,好萊塢重現了不知道多少逝去的場景,從沈沒的鐵達尼、維多利亞時代的宮廷、波旁王朝的末世、到中美洲雨林古文明,現在一個小小的四零年代中國,裡面還有很多很明顯的特效背景,怎樣都不能算是追求藝術的極致,頂多只是個布爾喬亞對於使用預算的洗練罷了!
而且,扣掉了整片本來就是情感內斂的風格,對於重現上海一事,周星馳的『功夫』可能都比較成功、而且更有活力,況且周星馳可能比李安更習於靈活運用大筆預算。

以無產階級藝術家起步的李安,在色戒中,我看到最多的不再是他身為藝術家的堅持,反而是他身為布爾喬亞的「傲慢」,這是很可惜的地方,所以文藝憤青在校園舞台內那小小的一句台詞,反而是整片最讓我流連忘返的一句台詞。(其他,大部分都是王與易之間的調情。)

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電影史上耗資最大的家庭倫理親情復興悲喜劇...星際大戰三

[本文有點kuso,請大家自行斟酌判斷。]
從前從前······銀河系的某個角落,有個活了三百多歲的男子,他是某個瀕臨衰敗消失的宗教團體的末代成員。其實這個宗教團體曾經相當興盛,一度實質的統治了整個銀河系,可是因為政治因素,導致他們被另一批同質異性、老是愛穿白袍黃衫的宗教團體所取代,甚至遭到殘酷的獵殺。
這男人──很生氣,很悲傷,懷抱著滿腔的怨恨。可是他不會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他和其他人不同,冷靜、沉著、府城極深的他知道這是一條要從長計議的復仇之路。
首先,他幫自己取得了一個形象良好的假身分,好伺機接近這個愛穿白袍黃衫的宗教團體;結果他發現了一個青年成員,意外的極度相信自己,而且時常與自己交心,將自己當作一個親近、可靠的長輩。也許這個男人真的是誠心回應年輕人的信賴,或許這個男人只是利用年輕人,總之,在蠱惑了年輕人拋棄自己的陣營與信仰的同時,這個男人也成功的消滅了那批愛穿白袍黃衫的人,再次取得了統治銀河系的權力,而年輕人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他的副手。
就這樣,兩個人戰戰兢兢的戰力再全銀河系最高點之上好幾十年,小心的經營內政,謹慎的剷除反對勢力,無一時一刻的鬆懈,直到這男人發現──這年輕人已經變成老人了!可是自己卻還依舊強壯有力,因為年輕人畢竟不像自己一樣,習得這種維持活力的秘訣。
這就是自己想要的嗎?一個垂垂老已的接班人?就在這苦惱的當頭,一個奇蹟似的發現:「年輕人」竟然有個兒子,就彷彿是「年輕人」當年的翻版一樣,強壯、有活力、而且處處是易於控制的痕跡。
所以這男人又立刻下了新的決定:他要利用「殺死自己的父親」為跳板,成功的誘惑兒子成為自己新的接班人。
知道男人的心思後,「年輕人」不知道是基於保護自己的兒子,還是出於憤怒,在巨大的星際要塞內,將男子丟向要塞深處。在那無止盡的墜落過程中,男子回想起自己的奮鬥過程,一切都還歷歷在目······


我相信,喬治盧卡斯並不是因為資金問題,所以才從「第四章」開始著手拍攝星際大戰,因為在他心目中真正完整的星際大戰,其實是部描寫白卜庭和安納金之間父子情仇的史詩電影。
可是若是讓故事結尾在白卜庭衰落死星深淵的那一刻結束,未免太過悲情,所以盧卡斯決定採用倒敘法,讓大家從新檢視這對父子之間的關係。
最後,花了三十年的時間,這個故事停留在回憶中,父子親情流露最深厚的一刻·······兒子在昔日的師長對決中,不幸落敗、同時失去雙手,父親痛心難過的跪在兒子旁邊······

[Kuso完畢,如果不能意會,就當這個框框是在講廢話。]

整個星際大戰系列,大家最感到不解、同時也最不滿的,應該就是「安納金為何背叛」的議題上。

可是在我來說卻非常簡單,因為安納金對絕地武士並沒有依戀,甚至充滿了不信任──歐比旺出征前,安納金就坦承:「絕地議會讓我感到很失望。」甚至還在帕美面前說:「議會竟然要我做違反信條的事!」就連雲杜大師都決定採取私法手段來制裁白卜庭,「讓他活著太危險了!」

啥啥啥?我舉的這堆理由依舊太牽強?

確實。因為這並不是安納金會背叛的理由,而是「安納金為何那麼容易拋棄絕地武士」。
拋棄一個跟自己有「深厚羈絆」的事物並不容易,但是當這個事物不斷的讓自己「失望」、「感受到沉重的壓力」、甚至「感到反感」時,就是另一回事了。

安納金到底為何背叛······其實從還是個孩童時,他就一直在追尋完整的家,──他原本就有母親,只欠缺一個可以代替父親的身影。金魁剛是第一個滿足這項條件的長者,年幼時的安納金之所以能夠拋下母親,除了是期許自己可以回來解放母親之外,有很大的成分應該是因為金魁剛是個令他仰慕的長者。
可惜金魁剛死在那卜星上,化成一堆煙灰,因此這個父親的形象需要再找個投射的對象。

乍看之下,歐比旺是個很理想的對象,年長,富有責任心,可是聽聽看歐比旺的說詞:「我下不了手,他就像我的弟弟!」聽!歐比旺說他下不了手殺安納金,結果歐比旺砍斷安納金兩隻腳、一隻手,然後將他丟在滾燙的岩漿旁等死······不忍心殺他,所以選擇讓他活受罪!(拜託!好歹也給他一個痛快吧?)
相比之下,白卜庭則是在感受到安納金有需要時,放著搜捕尤達的工作,焦急的帶著人前來解救安納金。

這是兩個長輩在心態與形象之間的差異,就連當事人彼此之間的認知也有著很大的鴻溝。
安納金:「他就像我父親!」
歐比旺:「我把你當作兄弟!」
這種認知上的鴻溝,導致兩人的關係存在著一些微妙的不穩定,最關鍵的一點應該就是信任感。
就好像安納金老是不聽從歐比旺的勸告,行事不只魯莽,尚在學徒身份時,就經常罔顧歐比旺的「命令」,獨自判斷行動。這也許就是因為歐比旺把安納金當作對等的兄弟,所以總用一種「屌而鋃鐺」的姿態與安納金相處,三部曲電影開始解救議長成功之後,兩人竟然還在議會外為了「那一次不算數」的問題而爭執,——這是師徒嗎?根本是哥兒們吧!
其實安納金看太歐比旺的心態,也一直很「曖昧」,(要叫腐女們退散嗎?)把他當作最親密的人(僅次於妻子),可是卻又不肯對他推心置腹,那種天大地大等級的秘密當然不能說,可是自己對力量的渴望(生涯規劃)、對絕地議會的質疑(信心危機),卻遲遲保留在心中。
總之,安納金的「背叛」,與其說是被黑暗所蠱惑,不如說他只是在徹底實踐自己的天性,或是白卜庭口中所說的「宿命」。


如果大家要為安納金的選擇與遭遇叫不值,那大家應該看看接下來這幾張截圖:


(1)焦慮的父親,帶著士兵前來尋找兒子。











(2)「天哪!哪個天殺的王八蛋把我兒子傷成這樣!」











(3)「你的辛苦,老爸全看到了!乖!摸摸頭!」





天哪!這幅畫面真是殺眼淚啊!安納金也許這輩子最期望的,就是這一刻、這一摸吧!
這齣三十年前開始、直到2005落幕的家庭親情倫理劇,終於在父親得到兒子、兒子尋得父親、即使兩人都滿身是傷,但是依舊很幸福。
這絕對是2005年最溫馨感人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