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企圖與眾不同但失敗的一敗塗地

片頭把漫威的標誌沉入岩漿中融化...暗示這部片是漫威電影宇宙全新風格的篇章?...


事實上這部片並不特殊。它的格鬥水準沒有超越【復仇者聯盟】,電影節奏或演出之出軌比不上【蟻人】,(笑料跟笑點很多其實有點乾,開場還讓我以為這是【死侍】的東施效顰版。)美術與音樂風格就跟【自殺突擊隊】犯的毛病一樣──感覺都是在後製階段才忽然決定要讓觀眾以為這是「這樣的電影」,但其實電影從頭到尾鮮少這樣的內容。

 故事的基礎其實是講英雄怎樣在一無所有孤身一人的情況下站起來。

只不過東尼史塔克是克服了自己的恐懼(理解自己真正重視的東西是什麼),美國隊長理解了自己身上背負的是個怎樣的虛名(而自己又怎樣利用這個虛名掩藏自己的私心),蜘蛛人知道是「自己」在當超級英雄而不是服裝或道具,........索爾........本來很期待電影可以妥善營造「失去了感情、父親、槌子、方向、信念......幾乎失去了一切,本來以為自己要準備迎向死亡與絕望的考驗,但沒想到破牆而出的卻是自己最大的希望,」但電影一路上都在搞笑,這一刻變得只有「連哈利波特的魁地奇大賽都可以屌打它一萬次」的廉價大場面。

 (希望沒有人跟我一樣是為了看這一刻而走進戲院,因為──超超超超超級失望的。)



電影講述了兩種邪惡,不管是用政治或個人來呈現。

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很邪惡,──他們會注意到其他人對自己很反感,但是他們心態上就是有辦法一笑置之、或說服自己「那是因為別人無知、見不得自己好、忌妒、短視、不懂自己在為所當為..........」這些人或許有一天會醒悟轉而向善,但也可能不會。

另一種人則是:我生來就是要做這些壞事,做這些壞事我很爽,不做我會不舒服。

宇宙的兩端,剛好一邊各發生一個。

但就好像索爾的經歷一樣,這一切都被喜劇與搞笑給淹沒而讓人忽略了。

2017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忌日快樂Happy death day】婊子~婊子~滿天下

簡評一下...

女主角的扮相與氣質根本就是瑞秋·麥亞當斯的翻版,雖然演出生猛許多,但電影的賣點依舊是劇本而不是她。

希望不會有人借題發揮說「這部片的腳色把校園強暴給輕描淡寫」。

 簡評結束。



這部片簡直是拍給天底下宅男跟婊子自慰用的電影。(注意!這仍然是部好電影!)

宅男都可以用這麼簡單的幾個動作就證明了自己跟別的男人不一樣、自己值得美女瘋狂地愛上自己。
 

而婊子也都是因為心裡創傷所以才會成為婊子,請諒解她們的心理創傷,不然只會讓你成為另一個婊子而已。

(來個人告訴我這不是在自慰......拜託!)



這部電影的兇手讓人毫無同理同情甚至當成一場紅塵鬧劇笑看的空間。

用比較廣義的角度來看整部電影,其實就是把兇手和受害者角度對調後,兩人之間格調高低立判的假設情境。

主角的做人失敗在無形間讓兇手不停的遭遇了一天又一天的難堪失落,但反過來,主角也在兇手無意間遭遇了一天又一天的絕望恐懼...啊!主角適應得很快,快到短短的十六次之間,她就從對兇手的恐懼、轉為痛恨、然後昇華為觀察並反省自己。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主角所以是主角、兇手所以是兇手、我們所以是觀眾的原因。(我們是主角?還是兇手?)


我個人身為一個反女權主義者,看這電影是看得挺開心。(註)

所謂的「婊子」其實就是父權社會下善用父權紅利的女人,她們看準了遊戲規則的漏洞、完全無視何謂溫良恭儉讓的把自己偽裝成女人中的勝利者。

換句話說,她們所追求的東西跟女性主義的訴求並沒有兩樣:擺脫父權男性的控制、追求自己的人生與身體自主權。(基進女性主義宣稱這些女人只是在享受父權壓迫下的男性微薄施捨。──啥鬼?)

只是有些人是因為天生個性糟糕(控制慾強、自視甚高、喜歡瞧不起別的男男女女好發洩自己對社會體制的反感),但也有些人是因為要逃避生命中的挫折打擊...

重點是:因為當個婊子而引來的殺身之禍,請問要怎麼解救?

答案並不是積極的應對以尋求自救。一路上,主角越積極地想要找到兇手,反而越讓她離兇手的真面目越遠。

但反過來認真地當個好人、擁抱傳統價值觀的溫良恭儉讓(還是乾脆說「溫柔女性的三從四德」)一樣一點幫助也沒有。(至少沒能真正成功幫助她逃離死亡陷阱。)

 真正的自覺或自我提升,不該是限定了方向的。

如果「妳」可以認為「丟掉高跟鞋跟染金髮讀起性別打結」叫追尋自我,為什麼「她」不可以認為「燒掉性別打結然後去隆乳整形」也是追尋自我呢?

放下傳統、放下傳統的陰暗面、甚至也去唾棄反傳統,認真的去咀嚼自己經歷過的事情,這才是真正存活的道路。


註 :因為我是人道主義者,像女權主義這樣企圖獨佔所有關於「性別平等」「性別解放」的定義與論述權(然後用言語暴力或歧視性標籤攻擊所有不同意他們的人)的謊言學說,我覺得我有反對的義務。

2017年10月20日 星期五

【暫時停止呼吸】受害者與弱勢的道德高度錯覺(內有雷)

電影結尾,女主角成功的盜走了老人的錢並逃脫成功...

我認為這樣的行為並沒有道德上的正當性,但就好像最近的【大佛普拉斯】強迫台灣社會主流的布爾喬亞和準布爾喬亞預備軍(青少年/文輕)正視了底層階級的存在。(好笑的是:很多準布爾喬亞階級的父母也都過著這樣的生活,但卻妄想著自己可以脫離這個「其實自己完全沒有概念的濫坑」。)

真要說,這只能算是種美國底層社會的弱弱相殘。只不過表面上老人很弱,但其實從年輕人角度來看,這老人可怕死了.......

「我們」都以為自己是社會中的弱勢,「我們」缺乏安全感,工作可能會不見、成就感可能會被剝奪、信心可能會被打碎...就連個最基本的家庭都可能會因為其它比我們強勢的人一個動念就分崩離析。

所以「我們」喜歡看弱勢者報復或是獲得正當性的許可而採取暴力行動的電影,喜歡在電影院中、或是看完後討論電影情節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正與其他底層弱勢受害者同在、自己有那個直覺與許可去代替大眾作出符合大眾利益與需要的判斷與發言。

但其實「我們」從頭到尾都在替自己講話。──因為小偷闖入的是自己的家中、自己的堡壘,所以自己有權力趕盡殺絕?還是自己只是在保護自己不能被外人看見的骯髒邪惡?...但與其思考這麼多,為什麼不看看沒有這種骯髒邪惡存在、每個受害者純潔完美無瑕的電影,幻想著自己其實就是正義的化身、是在代替不管存在與否的上帝實現公平與正義........
 
 不管是【金牌特務2】中變節的特務還是2016的【暫時停止呼吸】中瞎眼的老人,其實都在追求正種正當性。──他們其實並不是電影腳色,他們其實是觀眾的化身。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極地追擊】身為相對多數永遠聽不到的無聲嘆息

光是那優美的攝影,這部片就有資格列入年度必看之作。


我還沒看過【雙峰:與火同行】,(前陣子重新上映時應該抽時間去看,)所以暫時無法比較。

但我覺得相較於【鐵面特警隊】想要靠著壓抑且疏遠的「絢麗」大都會作為背景來營造沉默且冷酷的兇意,這部電影想要刻劃的並不是追尋犯罪真相的艱險過程,而是想要讓觀眾體驗被過程中無意間發現的訊息給剝奪呼吸能力的「顫慄」。


兇手「們」說白了只是批都市裏頭常見的中產階級(專業技術人員),但到了鄉下地方,他們卻成了用極為冷酷的手法剝奪了死者生命(還企圖殺死上門查案的警察好湮滅證據)的怪物。

為什麼這些人會變成這樣的怪物?......因為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到處瀰漫著一種無聲的絕望......


當這個國家(或是我們自己的國家)集體陶醉在進步與開發中,傳統與保守被很多人直接打為一種「負面概念」時,很多人卻被迫守著傳統、被迫抱著包裝為保守的「憤慨」心情守著家園,但其實他們只能活在進步與原始中間那塊不上不下的尷尬地帶。

其實身為人(意識到自己除了生物本性外還擁有後天陶養的文明文化)或多或少都會有想要彰顯自己出生歸屬的渴望。

我們或許會想要唱屬於自己的歌、歌頌自己獨特的情感(源自於生活經驗或風俗傳統),但也有些人或許天生歸屬感比較弱、甚至道德上他們主觀的認定這種事情其實是很浮動的(就好像白人卻著迷黑人文化、身為亞洲人老認為白人比較高等......),而且還有很多人不屬於這兩者!(根本不是在兩者中間,而是在完全不同的平面上。)

但這都是種「主觀」、是種「慾望」,所以我們經常只在乎自己的需要跟角度,而忽略了旁人的觀感跟合理性。


今天的印地安人/美洲原住民其實也不是住在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上,甚至他們也不是自願選擇住在這樣的土地上,那是他們的先祖做出的選擇(而做出這樣的選擇有可能是出於別人的逼迫),他們其實未必清楚怎麼在這樣的土地上生存。

甚至,他們即使知道也沒有權力去做這樣的選擇。

土地上有石油?但開採權、開採技術、開採帶來的工作機會都不屬於他們。

土地上有美景?但車流與人潮只會在高速公路上呼嘯而過,上頭的人卻還自以為在「尊重」跟「保護」美洲原住民的傳統。即使下了交流道進去觀光,彼此經濟能力的差異並不會因此而弭平。

這是種包含了千萬種無奈、哀傷、冷漠、還有憤怒的絕望,讓人無法用言語或任何的聲音去表達。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人即使是女人也可以很強悍,──雖然說是電影,雖然說「強健體的體魄」是種單純的物理事實、用「這種強悍是源自靈魂深處」這種話來解釋有點牽強也完全毫無道理,或者電影只是不希望身為都市人多數的觀眾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才這樣多此一舉的轉移焦點吧!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哪個版本的【銀翼殺手(1982)】好?



哪個版本好?

我覺得當年戲院版並不差。(我第一次看銀翼殺手也是看後來發行LD的版本。)

我覺得大家都過度高估了「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還有「用畫面對位結構來說故事」,──因為這是矛盾的兩件事。


一件事情,你用演員旁白講出來,跟用其他攝影技巧暗示,其實並沒有太多分別,差別只在於接收者的門檻高低而已。

(何況,即使是演員的旁白,也未必不能帶給觀眾更多的想像或討論空間。「為什麼死前會開始欣賞和珍惜生命的可貴?這不是太偽善了嗎?」)


畢竟,雷利史考特的電影在意境層次上絕大多數都還停留在對於宗教信仰的「符號」取用,而沒有真的去大膽深入宗教信仰的真相本質。

這缺點並不減銀翼殺手的魅力與偉大,只是就好像獨角獸一樣.......

究竟Deckard是複製人?或那只獨角獸的出現只是巧合?

所以........究竟這種偉大(電影的藝術成就)是來自導演本身,還是種宇宙大奧秘(說白了就是神)的旨意、或是單純的巧合(各種靈感在概念與拍攝與演員表現上巧妙的結合在一起)?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銀翼殺手2049】只有碰到比自己低一級的生物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

跟上一集一樣,這集也講到了我們身為人類,似乎只有碰到生命形態比自己更低一級的生物時,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
所以擁有實體的複製人愛上了連實體都沒有的虛擬人工智能。(複製人或許還有肉體、還有生育下一代的機會、還有擁有靈魂的可能性,但人工智能的等級顯然又更低了──我們甚至還要懷疑「她對主角的愛是真實的?或是種程式設定?」)

只可惜,真實跟虛假的那條線很清楚。主角終究要領悟到自己跟這個女孩一樣都是虛假的,都是某人為了特定目的而打造的。但「他們」可以花時間哀怨自己是虛假之物的事實,或是努力突破這個框架、證明自己超越了打造自己的人。


以前會很瞧不起絕大多數的環保主義者。覺得那些人大多很犬儒、很虛假。

但,看到人活在一個「大自然都已經被破壞殆盡」「生存條件可以由人力徹底維護、製造、並公平的供應給絕大多數的人」的世界,忽然能夠理解──那些人只是想要維護自己的人性,不希望自己的人性被壓抑或埋沒,所以即使這些訴求或抗爭在理性主義者眼中終將徒勞無功甚至自相矛盾,但他們還是要有所行動。


電影的視覺風格跟阿湯哥2013年票房垮掉的遺落戰境很像。(註)

滿是高空視角、雨中飛行、廣闊的景象、在沙漠、主角的記憶錯覺......只是想要呈現的主題既沒有(像【遺落戰境】的去探詢/想像「靈魂特性」)衝擊力,也沒有(上一集留給觀眾的)想像空間與意境,(因為故事根本沒有什麼隱喻、就很直白地把自己想要借指的信仰議題給講了出來。)

上一集,主角在自己為了享受單身和放蕩生活而打造的雅痞公寓中用雄性的力量優勢去「強逼」女主角「正視」自己的感受,這集則是換成了新的主角窩在完全是為了經濟力中低階層脫魯無望的年輕人的蝸居中沉溺在自己帶有排斥成熟女性的自主權與真實肉體的性癖好中.......不予置評。

整體來說是很平庸的續集。


註:全球總票房沒辦法達到製作預算三倍以上的A級大製作都算賠錢貨。明星分紅、發行費用、銀行利息...會把製作公司逼到吐血。

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惡靈金庫The Vault】善意如同秋日黃昏的陽光般

這是部訊息量很大的電影。

雖然作為恐怖片或犯罪電影,它的主軸過程都不算很靈巧很豐富,但開頭非常的巧妙,觀眾預期會有搶案發生,各種一臉帶有各種心思的腳色出現在銀幕上,好像在暗示觀眾「我即將有所動作」,也有好像是無辜來到銀行想要展開人生新的一頁,沒想到這人才是搶劫的主謀........

翻轉的非常順暢(各種長鏡頭、快速剪接...靈活的交替運用),絕對會讓熱愛這個主題(喜歡深深地投入劇情中)的觀眾有耳目一新的體驗。

以主題為搶劫來看,這是開頭非常精采、甚至可以說屌打一票A級大導的電影。(很難想像這麼優秀的導演產量會這麼低。)


同樣也是開頭,簡短幾句台詞可以說是火力全開的痛斥美國金融業的「濫相」──老百姓沒有履行合約和規定要被罰款,但銀行違反規定或沒盡到職責,罰款是罰給誰?有任何罰款嗎?

雖說是船過水無痕,等到劇情進入重點後,觀眾大多會忘記剛剛有這樣的台詞出現,但事後如果回想起來,可能都會露出巧妙的會心一笑。


電影的劇情內容可能就跟電影的長度一樣:一個小時多一點。

搶匪的計畫其實毫無讓人讚嘆的巧思,惡靈獵捕搶匪的過程除了「惡靈出場」的手法以外,在同類型電影中不指稱不上精采,甚至完全沒有亮點。

但其實這也是個翻轉,──觀眾以為自己是來看搶匪們怎麼「自作自受(因為貪婪所以硬要打開被封印的金庫)」,但這世界上並沒有「搶匪們活該自作自受」的道理,退一步、讓事情可以用平和的方式收場、先確保大家都可以不用承受太多的恐懼絕望和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也許金庫裡頭從一開始根本就不會塞滿惡靈。(不暴雷,詳情要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去看電影了。)

 這種真心期望事情可以有好收場的善意就好像片中的秋日午後陽光一樣,看似燦爛但沒有人會感受到它的溫度。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銀翼殺手(1982)】只有碰到比自己低一級的生物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

初看電影時(不是在大螢幕而是小螢幕上),發現這部電影顛覆了一些科幻片的常識:停止用未來想像去重建當代人類的文化。

【星際大戰】裏頭,外星人的型態與文化其實都是人類現有文化的變形與延伸,不管是衣著或服裝。

雖然早期科幻片這樣做,目的大多帶有隱喻跟諷刺。例如放大人類的某種極端文化或本性,去諷刺暴政或冷酷。但這部電影則是相反,雖然很多東西跟今日看起來差不多,但人類的文化與科技型態已經完全不同。

工作的型態就不同。──製造仿生人的零件?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工作?

科技的應用方式就不同。──竟然能夠從照片中提取出照片上沒有拍到的影像?(這短短幾分鐘的片段,是最讓我震驚的片段。)

難怪好萊塢要如此迷戀跟推崇這部電影,裏頭真正最精華的「科幻」反而是些不仰賴特效的東西,巨大的都市、會飛的車、投影牆...這些都是小伎倆,都是好萊塢工業為了維持產業鏈、製造噱頭所不得不加入的要素,時代的巨輪不停滾動,早在80年代初期大家就已經知道這條路不會停、而且還會壓縮其他形式與元素存在的機會。

這種最純粹的科幻就好像即將崩坍的伊甸園一般。

用回憶的方式想起這部電影,會忍不住感慨:「我見過今天觀眾未曾見過的景象,奇妙幻境不是用電腦特效構築,萬丈光芒在螢幕上閃爍為的不是轟炸人的眼球而是烙印人的心靈。所有過往都將消失於時間洪流,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

講一下故事內容好了...



在仿生人眼中,人類不只壽命更長,而且似乎更能洞悉自己的本質(因為自己無法確認自己是什麼),還有「權力」(用槍?用天譴神蹟?)終結自己的生命...

聖經中從沒有明講,但當代(80跟90年代)好萊塢好像喜歡認為「神派遣天使進行各種大屠殺或毀滅」,那所謂的銀翼殺手在仿生人的角度來看其實跟天使無異。

所以仿生人的困境就是人類的困境(「看不見自己的本質」「恐懼天使帶來的殺戮」),而這困境註定沒有解套或解脫的辦法,因為我們身為人類,似乎只有碰到生命形態比自己更低一級的生物時,才有辦法理解跟看見自己的人性樣貌與價值。(註)

終究,我們沒辦法真的去仇恨或厭惡比自己高一級的生物,(如果再一次經歷同樣的事情,洛伊還會想殺掉泰瑞嗎?)



這部電影其實並不是在討論人與神的關係或信仰的奧秘,這部電影比較像是種惶恐的信心喊話:相信自己可以超越自己卑微渺小的生命型態,去掌握、去見識到宇宙間的奧秘,甚至超越那些凌駕自己的生命型態。

很可悲,但也很美。

(註:這是挺奇妙的資本主義嘴臉。製造一個階層,強迫他們代替自己去承受各種實質苦難然後無動於衷,但自己卻為了自己要面對一種形而上的心靈掙扎而發出這麼多感傷惆悵.......)

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預見亡靈Grave Encounters】精神病患的體驗

精神病患是很多恐怖片的主題,差別在於是死掉的精神病患、還是活著的精神病患。(如果把智能低下也算是精神病、還有被詛咒也考慮進去,那類型可多著了。)

【月光光心慌慌】?【十三號星期五】?【猛鬼屋(1999)】?【德州電鋸殺人魔】?......

概念上,這部電影比較像【猛鬼屋】,不但有精神病患,就連「把屋子鎖起來」的劇情要素都有。


但【猛鬼屋(1999)】本身不算是非常精采的電影,(相較於當年幾部噱頭十足的恐怖片,)劇情核心只是單薄的異色跟低俗的懸疑,與其說背景發生在精神病院,不如說這是把「精神病院」給妖魔化(但沒有惡意)。


相較之下,這部2010年的電影所做的內容就非常有震撼力。

後面主角一行人開始在醫院中驚恐四處流竄,腳色的視野與情緒其實就是在暗喻當年被困在這間病院的精神病患。

一開始,以為自己只是來這間破舊的醫院過個幾天,(並不確定自己最終可以獲得什麼,)沒想到開始有外力騷擾自己、毫無道理與邏輯的限制自己,甚至將自己困在暗無天日的病房中,唯一的自由就是在看不到盡頭與出口的走廊。

夜以繼日的疲憊、恐懼、無法休息...這些才是真正讓人發瘋的原因。


用一部恐怖片替那些野蠻落後年代的精神病患獻上哀悼,即使電影內容與劇情根本上就鮮少創意,這部電影本身就是非常令人「敬佩」的事。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金馬奇幻影展

這是固定在每年四月初舉辦的影展。

它原本是金馬影展的一個單元,但因為太受歡迎,所以被整個獨立成一個項目。

顧名思義就是有奇幻科幻甚至超現實性質的電影影展。


但除了奇幻以外,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從近兩三年後固定有「歌舞劇」單元(每年必放【洛基恐怖秀】)以及非常重口味的恐怖片單元「血‧肌‧驚」(這單元也是我最早會看金馬奇幻影展的原因)。


它免不了會有一般影展的缺點:票很難買、場次很難湊。

但既然是大家都有的缺點,那也不好說什麼了。




我看過的電影:
【2017】
沙威瑪先生


【2016】
英倫夢田
電視台殺很大
摩天樓
銀翼殺手(我其實沒去看這場...管它的...)

【2014】
女巫不該讓男人流淚

【母親Mother!】「妳的一切都沒有意義與價值,除了妳對我的愛。」

這是極度挑釁觀眾的電影。

如果你以為這部電影在控訴男人怎樣忽略辜負女人的付出,那你根本沒有注意到.......

女人從頭到尾都不存在,女人只是個「工具」、只是個幻覺,她所有的自以為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其實都是男人賦予的結果,她除了被創造並存在以外,根本沒有付出過任何東西。

(乍看之下這是在嘲諷這個時代的女性主張世界應該要認可她們的價值與付出,但其實她們的價值與付出都是男人代替她們努力後將成果交到她們手上,好讓她們宣稱這是她們的努力......這樣的觀點在影展上首映時會引來觀眾憤怒,似乎不難理解。)

(但即使我身為一個反女權運動者,對於這種理所當然地在隱喻層把女性比喻為徹底的工具與存在的假象、「她自身所擁有的意志根本只是男性自戀的投射,其實沒有任何意義,」的故事,其實看了是很不舒服的!──有必要這樣徹底的物化女性、就為了突顯你接下來想要陳述的想法嗎?)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這部電影其實是控訴基督教信仰一廂情願要信徒們相信的概念:「神愛我們,我們也愛神,這是件何其美好的事情。」

但其實神自己把自己搞進了一個薛西佛斯的僵局,要不停地創造出一個女人(人類全體),然後看著這個女人對著神發出不滿、憤怒、最後毀滅了自己...然後神要重塑女人,並且重複這個過程...這是何其痛苦?不管是對神、或是對這女人來說。

(哲學上,這已經徹底拋棄了尼采的「上帝已死:人的行為準則完全只遵循自己的感受與渴望」,進入了【鬥陣俱樂部】的「上帝不可能愛你,你為何還不憤怒?還要執意不停地討論怎麼尋找上帝、怎麼取悅上帝?」)



形式上,電影融合了很多要素。

基本框架是「讓觀眾猜不清故事的全貌,只能不停地猜測這房子背後藏著什麼陰謀。」(就好像「電影主角其實是機械人/生化人/複製人卻不自覺」這類的故事。)

它還應用了數不盡的聖經梗,但這些梗又經常互相矛盾。(初次造訪的夫妻和他們的兩個兒子就是亞當與夏娃與亞伯與該隱。)

後半段還在小小的屋子中塞入了世紀末的文明混亂和恐懼群像,有各種形形色色的犯罪與「敗德」,有政治紛爭,有外交紛爭,有衝突、有盲信與拜物、有冷酷與貪婪........

但這一切其實都是煙霧彈,為的是要讓我們不注意到這裡頭隱含著地對信仰、對生命的意義、對自身存在價值虛無的不滿與憤怒與無奈.......



我們根本只是上帝的南柯一夢。

(但從一種更虛無、更貼近宗教神話內容的角度來看,女主角其實不是人類、也不是大地之母,而是根本上不被允許擁有自由意志的「天使」,而這片其實跟其它後工業化時期絕大多數對資本主義、對社會體制、對世俗常規所發出的不滿跟質疑並沒有兩樣,只是它將這種故事模式搬移到信仰上,「為什麼我總是那個負責犧牲與付出的人,其他人的哀傷痛苦都有機會被照顧被關注,但聲稱最應該關注我的人為何總是不停地要我付出跟犧牲呢?」──但這樣的觀點就是種電影內容的互相矛盾,寫不完、寫再多也沒有意義,會變成觀眾/寫文者在徒然的消耗自己而已,所以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