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 星期二

【Rebel Moon Part One : A Child of Fire】等什麼!開始抵抗這個只會掠奪的體制吧!

 


看到女主角終於能夠獨挑大梁、而且是擔任如此顯眼的角色,其實我心中是有點感動的。


西部小說是種美式的「Penny dreadful」廉價娛樂文學。

這種文學體裁出現時,通常都是文化水平開始蓬勃發展的象徵,因為這表明了「文學創作」不再是特權階級所專屬,——小說的內容不受限,書寫時需要的文學造詣水平也不受限,寫作的基本關鍵門檻只問一個人「有沒有想寫的題材」和「有多渴望去寫這個題材」而已,這是種真正的自由與平等!如果文學創作能夠如此自由,其他的工業、科研、商業必然也如此,最終就是一個文化發展的蓬勃旺盛。

為什麼要講這個?

如果不知道這部電影的故事題材結構是源於黑澤明的「七武士」,那先在這補充一下。受到盜賊威脅的小村莊找來了七個落魄武士幫助他們抵抗盜賊的掠奪,七人中數人先後壯烈戰死,但故事的結尾卻是存活下來的武士們感慨「這場抗爭真正的贏家是農民」。

一般大家都不願意討論、或不知道的是,這部電影的這個結尾可能是黑澤明對自己身為日本人的文化歷史所做出最深刻深沈的檢討與懺悔,因為日本文化的起點正是建立在奴隸與剝削農民(平民)身上。

這種奴役與剝削和所謂的苛刻暴政不一樣,而是種常態的、有系統的、被統治者視為核心目標的統治手段。

「剝奪農民,讓農民時常處於挨餓,他們就沒有能力抵抗,即使抵抗了也很好鎮壓。」這是大化革新後天皇(?)所製定的一種政策,天皇跟天皇所屬的親近官僚們可以持續的、穩定的掠奪百姓,「反正百姓總是會不停生,餓死了就吃死人屍體就好,來年總會有人繼續耕種,」那種「藏富於民」或「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觀念是不存在於他們的帝王學之中的。

(所謂的「武士」其實就是負責執行掠奪任務的中下階層。這種情況直到「幕府」出現才有所改善。)

所以雖然一直穩定的學習中國技術、輸入中國文物,但整體日本的文化水平都很低落,只有統治者所在的地區才有比較像樣的文化水準。這也導致了日本的「文學」比較像是種貴族專屬的文化娛樂,發展並不興旺(相較於中國或任何同時期的非遊牧文化)。

(這種比較很重要。因為不能說在大化革新以後到這種政策被徹底打破的某個時期以前的日本沒有文學,但這種狀態正常嗎?比較之後就會發現日本的狀態其實不正常。)


還有另一部經典西部片【豪勇七蛟龍/七俠蕩寇誌 The Magnificent Seven】,它的故事也承襲自黑澤明的「七武士」,而本片在拍攝上其實比較接近西部片。但【豪勇七蛟龍/七俠蕩寇誌】(拍攝的年代)不敢大張旗鼓的告訴觀眾黑幫盜匪對白人百姓的危害其實遠不如白人官兵對美洲原住民的殺伐屠戮,只能讓槍客們死在對抗盜匪的過程中,以(代替全體白人)作為一種「贖罪」。

這種想要去反思、控訴、警醒觀眾的意圖,其實是偏好像貴族般故作風雅的主流文學所欠缺的,但這些高階菁英們不關切的事情並不表示沒有其他人關切,這些想要關切的人如果無法登上主流文學殿堂發聲,他們自然會轉向廉價娛樂文學。

(並不是說這個過程很順利很愉快,因為讀者並不是為了聽他們想要講什麼才來買這些出版品,創作者還是只能求「先滿足讀者想要的,再偷偷地將自己想說的話夾藏在其中」,但至少機會管道遠比主流文學寬廣。不要忘了就連李白也要為了娛樂宴席上的賓客而作詩,主流文學說到底一樣也是種娛樂。)


但為什麼「七武士」這個故事要被不停的被重新翻拍、被重新解譯?(就連【豪勇七蛟龍/七俠蕩寇誌】也被重新翻拍成【絕地七騎士】。)

因為體制對百姓大眾的奴隸與剝削始終沒停過。

從法律特許的強徵暴斂,到租稅不公所保障的市場競爭優勢,甚至是明目張膽的政商特權結合,這種「我們吃羹,百姓只配舔盤子、或吃餓死的屍體」的現象從沒停過。

「可是這部片不是美國人拍的嗎?難道你是在說美國也有這種現象?」

沒錯!尤其是美國,這種現象特別嚴重。

特權階層靠著把自己偽裝成平民的方式來營造了一個又一個的「新時代創業致富」的神話,把無數年輕人騙進了一個又一個的新興科技產業裡,任由他們廉價的取用年輕人的創意智慧和努力。(微軟?谷歌?亞馬遜?臉書?蘋果iPhone?特斯拉?.......要多少例子有多少例子。)

尤其是電影產業或影視新聞業,特權階層把持了這些產業九成九的資源,導致影視娛樂完全不再有「廉價娛樂」的效用,開始像政權階層一樣故作風雅的關心各種虛假議題,例如多元平權、LGBT族群崛起......


有注意到為什麼本片作為「那隻老鼠」旗下產業所製作的電影,但為什麼電影從頭到尾都沒有正面的「LGBT」元素嗎?


小聲講:Gay在電影中就該長這個樣子。

這就是種「反叛」的信號。在告訴大家(不管是觀眾或其他電影從業者):起身反抗吧!向那些一直奴役我們、壓榨我們的特權階層舉起你們的中指!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幽游白書 真人版 Yu Yu Hakusho Live Action】80年代末以後最重要的日本漫畫

 



盡可能簡單快速介紹一下原作漫畫:幽游白書是80年代末以後最重要的日本漫畫,沒有「之一」,因為它就是最重要的漫畫。

首先,它顛覆了日本漫畫常規的企劃過程——在日本漫畫界,漫畫家是出版社的附屬物,漫畫多數是編輯的產物,漫畫家只是負責執行而以,但富奸用這部漫畫(用不可被挑戰的方式)證明了漫畫家才是真正在創作漫畫的人,漫畫的製作核心應該以漫畫家為主,而不是出版社編輯(群)。

如果沒有富奸的幽游白書,後來的很多跳脫常規、或格局大創新的日漫都沒有機會誕生。


其次,作為創作,它在追尋手法創新上的實際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沒什麼漫畫可以像它這樣不停地轉換或挑戰自己的故事風格但又不會讓讀者反感,(很多作品想要模仿幽游白書結果反而導致漫畫被腰斬,)甚至因為當下風格而入坑的新讀者會因為回頭追尋過往舊篇章時,趁機大量吸收了不同風格的漫畫,這導致幽游白書的讀者群是「口味」最廣的一批讀者,他們成了未來各種風格漫畫也都能成長茁壯的肥沃土壤。

(注意!雖然這可能有點誇大,但我們可以說「是日本漫畫界受益於這部漫畫」,而不是「日本漫畫業孕育了這部漫畫」。)


最後,最重要、也是它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它忠實的回歸了日本社會的傳統價值觀。

這種價值觀最表面可見的展現方式,同時也是漫畫愛用的題材,就是暴走族文化。

並不是說這部漫畫在追尋或表現暴走族文化,而是它更深層的去探詢了暴走族文化的成因、價值、與未來。

日本是個「封建思想」未除的民主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追求階級翻轉」這樣的志向,多數人充其量只是在追尋「如何在自己的階層中成為最優秀或最可信賴的一員」而已。

就這層意義來說,這決定了為何這部漫畫收尾在一個如此「虛無」的地方,——因為主角浦飯幽助終於從一個整天滿腦子想著找人打架的小孩子成長為一個可以守著麵攤賺那幾毛錢餬口過日子的可靠大人。

但(繼續看下去)既然是民主社會,或說封建體制已經被打破,其實階層與階層間的關係應該是「差異」、而不是「優劣高低」,但事實上階層還是存在,不管是登上國會殿堂決定國家大事、或在商場呼風喚雨顛倒日月星輝,對某些人來說是天生的權力,但對升斗小民來說那就跟夢一樣。

但即使如此,對那些只能做夢的升斗小民來說,自己存在的意義絕對不僅僅是被前者操弄並犧牲的選民或消費者,而是同樣有權力去進行獨立的思考與擁有尊嚴的人。

為了證明這一點,或想要積極證明這一點的人,在日本社會中反而會去故意對社會體制進行反抗或衝擊的習慣。就連中國都有所謂的「放浪形骸」,在現代日本,除了御宅文化以外,暴走族文化正是因此而誕生。

不管是浦飯幽助的不良少年身份、或最強人類仙水,他們其實都是這層意義的一體兩面。(浦飯幽助可以說是太熱衷於反抗,卻從沒思考過更具體的方向,所以才會被周遭的人誤解,而仙水則是因為從沒想過要反抗,卻發現自己順從的體制實際上更腐敗殘暴,結果一口氣反抗過頭。)

也就是說:其實漫畫從頭到尾都刻意避免接觸暴走族文化,但它從頭到尾講述的一直的是爆走族文化的核心與起源——一旦你對這個認可「隱形階層」的體制表示順從,你等於承認自己是可以被隨意操縱扭曲剝奪,你以為自己擁有的東西都只是體系施捨給你的,他們隨時可以從你身上奪走,直到你一無所有為止,所以唯有擁有反抗的意志決心和勇氣的人,才能真的在這個體制中擁有點東西。

(可以想像當80年代初期,全世界都對日本人貼上了「集體主義」「欠缺個人自主意識」的標籤時,富奸選擇了創作一部這樣的漫畫來對全世界比起了自己的中指。)


所以......這改編版非常成功。

因為它真的看見了這部漫畫的黃金價值,回頭去探詢浦飯幽助和桑原和真這兩個冤家成長的過程,看他們如何反抗體系但又不讓自己沈淪(變成真正的不良份子),看到真正的強者(幻海)時是如何立刻收起自己過去長期建立的叛逆習性,去認真的投入嚴苛的訓練。

這樣的內容遠比丟入更多的製作費去逐一表現原作一場又一場的奇幻戰鬥還要來得更有價值。

2023年12月15日 星期五

【超級八 Super 8】賣弄玄虛的必要 (讓觀眾的視野跟隨著劇情發展,而不是全知全能。)+ 冷戰的歲月

 



忽然想要複習這部十年前的電影打發午餐時間,沒想到一看下去,腦海中好像有顆炸彈炸開一般。


在這顆炸彈炸開之前,我預期、或說我對這片的認知是:這部電影在講述「人生並不是電影,人生充滿著很多沒有意義的災難與意外,這些災難與意外不會讓你成長、不會擴展你的人生、不會為你未來的生命帶來新的契機、更不可能像電影中的故事一樣引領你開啟一段壯麗的冒險,我們只能站在原地被這些災難與意外痛打一頓後,在我們原本平凡的人生中所有的一切去對抗它、克服它。」

在我腦海中搜尋看過的所有好萊塢電影,唯獨這部電影是在認真處理、認真講述、認真帶領觀眾去理解這個過程,其餘電影多多少少都有避重就輕、或混水摸魚的嫌疑。

(奈特沙馬蘭的電影就是反其道而行,他最後總會訴諸信仰或神秘不可解的「不解釋」去交代整個故事。)

所以雖然電影被人詬病是「史匹柏的諸多電影合集」,但我覺得它有成功超越史匹伯、或說史匹柏做不到的地方。


怪獸電影有個成為濫觴的公式就是:別太快讓觀眾看清楚怪物的全貌。

如果用帶著嘲弄性的思維去理解這個公式,它不過就是在「賣弄玄虛、騙觀眾乖乖坐在椅子上等待」。

這導致怪獸電影到了末流,都會忙著鋪陳這個過程,而其他的電影要素都很薄弱,不管是創意、設計、或拍攝執行上。

但這次重看超級八後發現這個公式的本意其實是要讓觀眾更能體會或感受到劇中核心角色們的「感受」,觀眾對怪獸的理解其實應該要跟核心角色們的理解同步。——所以那種「要等著領便當的配角看著鏡頭外的怪獸尖叫然後死去然後觀眾完全不知道怪獸怎麼殺人」其實就是種灑狗血用影像震撼觀眾,而不是隨著鏡頭在引領觀眾去體驗去感受這個故事。

不是說灑狗血不好。哪有電影不灑狗血的呢?只是同樣的技巧被史匹伯拿去用後,真的很多時候就只是在賣送玄虛而已。(從【大白鯊】開始就是這樣,為什麼一開始都藏頭藏尾攻擊人的鯊魚會忽然大辣辣的浮出水面朝主角們張開血盆大口?...因為「故事鋪陳完賣弄完了」。)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點是:劇中忙著拍電影的主角們呈現的是美國人開始把消費性家電當成孩童青少年就可以隨意掌控操縱的東西,但大人們展現的是對冷戰(蘇聯入侵)的恐懼。

本片導演/編劇厲害的地方正在於:除了上述的理由(某種電影敘事技巧)以外,冷戰威脅的「無影無形」和怪獸形象的「可知但不可見」其實是種「相似且對等」的東西,也就是說「看不到怪獸」其實跟「看不到蘇聯入侵」其實是同一回事!

冷戰對台灣或亞洲人來說,感受跟美國人顯然是完全不同的。因為敵人的形象與位置,甚至入侵手法是如此的明確具體,所以應該很難理解這種「看不到的怪獸」是在隱喻「冷戰帶給人的恐懼」。

但這種「看不到的怪獸」在歐美大行其道,(而亞洲卻沈迷於哥吉拉或特攝片很重視直觀影像節奏衝擊力的怪獸,)或許也是種他們獨有的冷戰情懷吧!


導演就在這一部電影中盡可能地將所有的歐美怪獸電影元素與情懷都囊括起來。

2023年11月26日 星期日

【驚奇隊長2 Captain Marvel】有種莫名其妙的創意

 



我並不討厭這個續集,我也不覺得它很差。

超級英雄電影不是變得有點老套嗎?在新一代超級大事件主軸出現以前,英雄們到底要經歷什麼樣的事情,不就是需要這樣的創意讓它變得不一樣。

就是因為做不到、持續的空有斷裂的敘事節奏觀點的風格,所以「雷神索爾四」才會失敗。

反觀最新一集的蜘蛛人,連個實質意義上導致危機發生的反派都沒有,——所有的反派都不是自己上門來找蜘蛛人麻煩,而是蜘蛛人自己的任性幼稚導致事情發生,——但它卻很成功(票房與評價上)!(只因為它形式上仍舊是那套善惡大對決?天哪!)

如果大家對歌舞片段很反感,「星際異攻隊」系列的歌舞更多啊!


說那麼多,其實我只是因為被那段歌舞片段娛樂到了所以才會「不討厭它、不覺得它差」嗎?對!

不可否認,它的打鬥其實.......雖然設計很巧妙,但娛樂性並不是那麼高,(節奏破碎、會出現空白的時刻,)不看影集真的不知道另外兩位主角與尼克福瑞的轉變,(但不知道就不知道,保證電影還是看得下去。)


最低限度——可愛的貓咪很多喔!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拿破崙 Napoleon】關於富歇(Joseph Fouché)這個男人

拿破崙對著房間裡的「長官們」解釋自己怎麼從埃及跑回來時,有一位站在角落的胖子叫富歇。

這麼重要的男人只有驚鴻一撇,可見這片的歷史考究真的不是老雷會想要當一回事的事情。


羅伯斯比爾怎麼垮台的?

雅各賓黨的各大山頭都在內鬥中因為「不夠清廉」「行事衝動而犯錯」「口才沒有羅博斯比爾好」等原因而被送上斷頭台後,執政黨內部再無其他派系,這個國家的權力頂端「公安委員會」等於被羅伯斯比爾一個人完全把持。

這時候是富歇跳出來在暗中穿插走動,把所有對羅伯斯比爾不滿的人集合起來、暗中交流彼此的意向,(甚至還偷偷煽動這些人,他的學識與口才有時候不輸給那些檯面上受到眾人稱讚的領導者精英,)然後在1794年七月發動對羅伯斯比爾的「譴責」「彈劾」。


羅伯斯比爾垮台、督政府成立後,他先是擔任外交工作(去監視法國的新盟友)一段時間,後來繼續回到巴黎擔任重要的職務。但督政府垮台後,拿破崙沒有清算他,反而冷藏他很短一段時間後,繼續讓他從回原職,甚至還擴大了他掌管的單位規模——也就是今天的「警政部」。(不過後來還是把他開除了。但等到拿破崙稱帝後,又把他找回來。)


督政府垮台的主要原因是財政。

因為富歇的努力,拿破崙靠著沒收貪官污吏的財產獲得了解決了政府財政困難的基礎。

在這之後他離開警政工作,轉擔任議員,議員的身份讓他可以在拿破崙垮台後出面與周邊國家斡旋、保住了法國的主權獨立而沒被瓦解。

後來拿破崙第二次復位後又垮台,也是他出面談判力保拿破崙不被處決。


這個人做事很殘暴。小小一個里昂地方的叛亂,鎮壓行動在他主導下,短短幾個月內被處決的人超過十萬。(而且是用大砲處決。)——連羅博斯比爾都對他極為反感,這可能是他因此主導推翻羅伯斯比爾的原因,怕自己的殘忍作為成為自己的喪鐘。

這人沒有什麼理念,甚至連基本的公民道德感都沒有,完全就是只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或實現個人偏好而已。

但他的政治素養極高,對外交內政的判斷很多時候比這些陸續成為領導者的人都更好,所以他總是能正確的判斷誰會成功、誰會失敗。

如果要我說法國大革命這段歷史中最奇葩的人是誰,非他莫屬。

【拿破崙 Napoleon】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神聖的,因為我們被神拋棄了,我們只能相信自己。

 



誰都能終結法國大革命,不管是法國人自己、或周邊國家組成的反法同盟。誰都能將巴黎規劃成全新的樣貌、誰都能制定具有近代契約觀念的民事法典、誰都能在軍隊中推行義務教育......

但導演雷利史考特完全不想去論述這些事情的價值。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刻,雷利史考特才用個迂迴但肯定的方式替拿破崙的功過蓋棺定論。

在拿破崙的人生中,有數十萬法國人因為他戰死沙場,這個數字遠遠超過法國大革命恐怖政治期間死於斷頭台的人數。

但(看完電影)不要忘記這數十萬人幾乎每個人都是抱著某種心甘情願的態度而在他的命令下踏上戰場,他也從不把士兵當炮灰、跟士兵同甘共苦、甚至一起在前線衝鋒,所以「數十萬人死亡」真正的意義並不是他的殘暴冷血、或自大的貪圖權位,而是當時的人真的找不到生命的意義,才會一堆男人選擇跟著這個小矮子在戰場上尋找光榮與歸屬,甚至包含了這個小矮子自己。

所以拿破崙的成就並不是來自於他自己的軍事才華,(否則遠征俄國是會成功的,滑鐵盧之役也不會在跟自己唱反調的天氣面前一籌莫展。)而是單純的「一堆法國人一起搶著做了一場無神論愛國主義的夢」而已。


除了拿破崙以外,電影當然也評論了法國大革命,但方式很奇怪.......

路易十六的遺言(不很精準的內容)是「我沒有犯下任何罪惡,但希望我的死能夠為諸位換來一點幸福」,而他被處死的前一天晚上睡得很安穩。

就好像電影中皇后喬瑟芬寧可拿破崙盡快告訴自己「我們離婚吧」、也好過一直忐忑不安的等待這句話。

只是電影內容並未包含路易十六被處死,所以就把這種情境轉移到瑪麗安東尼皇后上。

瑪麗安東尼皇后被處死的理由最初只是政客為了譁眾取寵、展現自己對革命和「美德」有著更堅定且純粹的堅持而捏造的謊言——也就是「誣告」。

當時的法國人民識字率並不高,或說只能做些簡單的閱讀,所以他們看不懂深奧的民間政論、或有公信力的時事公報,但是圖片居多、用詞粗俗的新聞報紙反而大受歡迎、大行其道,(所以拿破崙在軍隊推行基礎教育的目的也是要根絕這些新聞報紙的影響力。)所以只要在報紙上隨便印點圖片、暗指瑪麗安東尼皇后私底下是如何荒淫敗德,人民都會相信。

只是在瑪麗安東尼皇后被處死後沒多久,誣告她的罪魁禍首很快也跟著被羅伯斯比爾給送上斷頭台。

但撇除歷史原貌不談,其實法國大革命展現的也不過是人民對某種「自由平等博愛」信念的渴望而已,就跟拿破崙渴望子嗣好繼承自己的帝位一樣......

結果拿破崙根本沒有帝位可以留給兒子,而今天的法國人民真的還在乎自由平等博愛嗎?

(雷利史考特也未免太賤了!)


除了這些辛辣的評論以外,這部電影看似規模宏大,但製作格局是很偷懶的!

為了省事,很多場景都選擇犧牲歷史還原度、遷就低成本場景去拍攝。

如果連低成本場景都找不到、而要使用電腦動畫時,那動畫水準之差簡直讓最近的漫威影集看起來像神作,——而且歷史還原度一樣很差。


標題!

標題是我對拿破崙個人的評論。

要看過電影才能懂,多解釋就暴雷了。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孤獨的美食家 (日劇)】

【孤獨的美食家】保留了泡沫經濟前日本戲劇給人的一種疏離感。

外面世界的運作與自己無關。不管是科學進步、演繹文化圈的喜怒哀樂、或各種政治大事件的衝突,都與自己無關,自己完全只專注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想要滿足的慾望上。

(過去大家喜歡看劇中角色怎麼滿足肉慾/色慾。) 

其實我不討厭主角井之頭五郎,但看著他會有種尷尬的不舒服感。




2023年11月14日 星期二

【V世代 Gen V】拯救你自己 Save Yourself (教育制度的超級大崩壞)

 



G.T.O. 鬼塚英吉的存在所以令人嚮往,因為他絕對實踐了「老師應該為學生著想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而去誤導學生」。

本該忙著挖掘自己潛力和建立自己的人脈交友社交圈的年紀,一路上會有很多跌跌撞撞,但師長們沒有人真心為著他們著想,沒人真的去開導他們、保護他們、欣賞他們.......(也許有,這挺奇妙的。幕後的黑手是個「有著真誠的愛」的惡魔.......但這份愛其實也是從惡魔自身出發,所以.....)

最後年輕人們活成了一團悲劇。(因為渴望被愛,所以容易被操弄;因為不知道怎麼堅定的捍衛自己的立場,所以被抨擊時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該信任誰、更不可能團結起來真的做點事情。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教育失敗。)



其中最特別、最能讓我共鳴的,就是「Little Cricket」艾瑪的遭遇。

為什麼她的人生會失去了選擇、要被父母或體制或社會風氣給如此限制狹隘扭曲?

明明轉頭想想就有一堆更好的出路,為何她要如此「糟蹋」自己?

活在台灣,挺有共鳴的。(我們的社會總是努力的告訴每個人:順應社會或師長給的答案去選擇安排人生,不要嘗試自己的創意、不要有自己的意見。)


整體來說,故事目標很俗套、格局很小、節奏並不算流暢、幾個關鍵轉折都很突兀...

而且具體題材很狹隘,畢竟背景就只是校園,但是完全失去魅力的校園。——放蕩不羈的生活原來處處充滿惡魔,迷姦還只是標配小事,八卦和無用的人生勵志雞湯其實傷害的人更多。

有幾個段落試圖想要重現「黑袍糾察隊」的瘋狂與變態,但最後效果要不是差強人意、不然就是老梗缺乏創意。

但撇開「黑袍糾察隊」不談,其實還算不差的校園狗血青春肥皂劇,劇中角色有血有肉、塑造的很好,而且很成功的替正宗「黑袍糾察隊」新一季埋設了很多新的劇情爆點。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機器戰警 RoboCop (1987?/1990?/1993?/2014?)】Ghost in shell 存在機器中的人性幽靈


相較於其他70/80年代主流常見的CyberPunk題材電影,保羅范赫文的【機器戰警(1987)】在概念跟形式上都很保守。(比起其他人的作品,保羅范赫文的作品至少有試著跟硬式科幻/現實可行性靠攏妥協,而不是完全不講美感品味的亂塞一堆粗製濫造的特效產物就告訴大家「這些是CyberPunk」。)

而且將這部電影歸類為CyberPunk其實是忽略了一個問題:機器戰警是人?或是存有人類記憶概念的人性機器?

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或「為什麼這個問題直得思考」,)因為這個問題打破了對人與物之間界線的二元性,除了「人與物」之外,還有「物卻似人」和「人非人(像物)」這兩種性質其實不相似卻都介於「人與物」兩者之間的狀態。

這個問題的出現表示在思考者腦中,人與物並不是個「天秤」的兩端,而是一個圓上直徑的兩端,要通往彼此並不能藉由穿越圓心,而是必須順著圓周,而圓周有兩個方向,兩個方向上分別都會經過「物卻似人」和「人非人(像物)」。

能夠打破二元觀點思考,這在80年代好萊塢是很了不起的!彩色電影以後的60、70年代好萊塢其實讓自己的思維越來越淺薄單一,最後善惡分別明確的三幕劇和英雄主義整個支配了好萊塢。(集大成者大概就是史蒂芬史匹伯和喬治盧卡斯吧!)

也就是說...很多被歸類為CyberPunk作品的價值並不像CyberPunk表面那樣沈迷於「幻想如果人類能夠走到這步」,而是標示著人類看待「人(性)與物(性)」邊界的觀點又更擴展開來了。


回題。

機器戰警是人?或是存有人類記憶概念的人性機器?

這個問題貫串整部電影,(其實電影中後段的「主角」並不會坦露自己真正的想法,所以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也就自然存在著讓大家盡情思辯討論的空間。)例如「機器戰警回到墨菲過去的家時,他是憤怒自己被剝奪的東西?或是在為墨菲的遭遇而哀傷痛苦?」「機器戰警執法的手段從冷酷中性的遵照SOP到演變為暴力的鑽SOP漏洞,動機是為了復仇或憤怒?但為何一路上都遵守SOP到最後一刻才放棄SOP?」

甚至就連後來評價普遍偏低的續集跟「災難」重啟都被這個問題支配。

第二集的視角正式以這個題目出發,但他給了隱晦卻不曖昧的答案:機器戰警(應該)是個存有人類記憶概念的人性機器(吧)。(而且現實中的人類對新品種毒品上癮,人性機器則是對人類的記憶、人類的體驗上癮。)

第三集則是狡猾的去迴避跟突破這個題目,他的態度是:不管客觀定義上的機器戰警是什麼,重要的是他自己決定了自己是什麼、而且努力的實踐自己是什麼。(然後電影戲劇的質感就崩潰了,觀眾對那個努力地在電影中表現的像人類、以為自己是人類的機器戰警適應不良、甚至感到彆扭可笑。)





重啟版毫無懸念地告訴大家:機器戰警是人類。

這種「毫無懸念」是舊版都沒有、也都不敢的態度。畢竟片名大大的擺個「機器/Robo」在那地方,如果要說機器戰警是人類,片名要不要改一下?

但電影順著「是人類」的答案思考下去....畢竟不是二元論了....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類?

畢竟人類的思考來自腦中,即便是「外界誘導與暗示」,也必須要經過自身轉化。但一個來自外界的訊息被偷偷的偽裝成自己的想法然後混入了思維排列程序中去遵循去進一步處置....這就是個很典型的CyberPunk式的手法了。

但重啟版對這個議題也只是沾沾醬油而已,接著就把它當成一個一般英雄動作電影中主角在打敗邪惡魔王之前所要克服的難關路障之一而已。

重啟版的重心可能還是比較傾向硬式科幻,它的重點在表達對時代的諷刺與擔憂。

舊版可以說是冷戰末期的產物,西方社會用來對抗蘇聯鋼鐵洪流的武器(今天普羅大眾都能叫上幾聲的各種武器,例如M1坦克、M2運兵車、標槍飛彈、刺針飛彈)尚未獲得社會的信賴,大家只能持續的幻想著各種破壞力、殺傷力、震懾力更強的武器不停出籠,直到西方獲得完全碾壓蘇聯的能力為止。

但重啟版則是對前者的「後遺症」(這個社會對於軍武工業的擴張好像太習以為常、甚至是種依賴)當成一種變態畸形的笑話。


總之,CyberPunk的風潮在遭遇到「機器戰警」這座高牆後很快也在好萊塢平息了,B級片創作者紛紛轉去製作各種低成本恐怖片,等到電腦動畫出現後才又回來製作各種特效低劣(但內容有趣)的科幻片。

2023年10月19日 星期四

【電玩破關:古堡救美】「波斯王子」的華而不實模仿


 

關卡解謎成分實在有點單薄,不管是關卡規模或謎題難度,就是空有華麗的素材而已。

而且明明是SFC遊戲,但戰鬥方式好像完全無視四個按鈕的存在。

整體來說不太能理解這款遊戲被稱為傑作、甚至經典的原因,只能推測:也許是因為它企圖不跟隨主流常見遊戲的體裁與設計思維,而且引起後來的人無限想像。

哪些想像?

也許「惡魔城二代」應該使用這款遊戲的風格甚至模組去進行重置,取消那個過於嚴苛的過關結局判定和明顯設計不良的解謎探索過程。

也許「古墓奇兵」系列可以改用這種形式風格去設計下一代遊戲。

也許........

2023年10月15日 星期日

【完全殺手 Totally Killer】是多討厭80年代啊?

 


這片沒有成為「忌日快樂」的潛力。

劇情不夠輕快,很多橋段給人的是對著劇中80年代人物言行翻白眼的衝動,而不是真的輕快的會心一笑(或哈哈大笑)。

而且作為喜劇式砍殺電影,這片的「殺人」不有趣,甚至——因為它提前強調了死亡的冷、硬、恐怖——讓(部分)觀眾會忍不住撇過頭去不觀賞這過程(而這等於破壞了恐怖片的「將死亡作為獻祭呈現給觀眾們作為娛樂」的天條)。

加上,它不停用負面觀點消費80年代與重組「回到未來」。

所以如果上戲院,肯定會惹惱觀眾。


另外,(這年頭我們必需要假定所有女演員居多的電影都會跟女權議題有關,)這部電影可能是在暗諷今天的主流、中堅年齡女權主義者年輕時是如何的「父權」與「打壓其他女性」,同時也質疑「妳們跟自己的女兒關係怎樣?妳們的女兒怎麼評論妳們?」

2023年10月1日 星期日

【暗夜異劫 No one will save you】善良是終極的進步


 

片名是個很大的玩笑。

乍看之下是指女主角被孤立無援的困在遠離人煙的地方獨自面對外星人入侵事件,但其實這是在暗指「她永遠無法擺脫被鄉親父老社會性死亡的懲罰」。


這個懲罰不正義不道德。單看這點會以為這是部在打破、或說反諷美國鄉村自以為純樸善良的認知。

因為並不是法律或某些強大機構判定了女主角必須承受「社會性死亡」,而是單純的某些人基於自己對女主角的認知好惡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後,其他人選擇迎合、配合這批人,——這種行為不正義不道德。

一般來說,批判這種不道德不正義似乎是種新英格蘭文學戲劇的傳統。(可能是因為「美國」的立國基礎就是建立在這種「想要逃離惡劣的環境、尋找能安身立命的新住所」的渴望上,為了突顯這種渴望的正當性、甚至作為一種新美德,就必須去深入、去打破傳統社會的虛偽腐敗,但至於劇中角色的命運與抉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電影一開始的氣氛、節奏、甚至影像色澤,都很符合「新英格蘭文學戲劇」。

但幸好電影劇情沒有糾結在這上頭、或順著這個方向發展。


本片的外星人最大的不同在於.......先說說其他同類型電影的安排,說完可能會比較好懂。

一般來說,仗著絕對科技優勢而來入侵或破壞地球人生活的外星人都有個特點就是「絕對蔑視人類奉為常規的各種人性道德與價值觀」,會有這樣的設定是因為後工業化時代的知識份子經常有種錯誤的想法:進步的基礎在於理性,例如凡事講求數據與邏輯、進行判斷取捨時不可以以情感為基礎...簡單來說,人性會阻礙進步。所以越是不講人性的團體族群就會越進步。

(好笑的是:如此看重「進步」的必要與價值,根源卻是發自人性的恐懼,因為害怕哪天不知道從哪裡會有比自己更進步的敵人出來毫不留情地剝奪毀滅自己的一切,所以永遠要比敵人進步、或至少進步到有能力反擊。)

至於怎麼優雅、不讓人反感的捨棄人性,成了各種人文科學領域議題的潛在語言,例如用無神論捨棄信仰(捨棄對未知力量的依賴),例如用科學實證主義包裝的唯物論搭配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建立工業化生產流程與白領職場(除了資本家自身的需求與活動以外的一切都用SOP化精神去產出文本話術規範、不容許個體有意外或特別的思辨判斷出現)。

「外星入侵者」通常就是這一連串流程的終極產物。個體的特色被抹除、甚至連思考意志都蜂巢化,蔑視生命與善良的價值、不論是否能溝通都可以冷酷的執行所有消滅任務。


但本片的外星人卻反其道而行。

因為他們盡可能地消滅了所有人類,卻獨獨留下在懊悔中苦苦掙扎、吞下所有哀傷不顯露不放棄自己的女主角。

在小鎮居民眼中,女主角是可憎的,——因為她沒有選擇用放棄自己來自我懲罰,沒有神色憔悴、精神渙散、衣著凌亂不整、整天呢喃著痛苦的詞語在鄉野裡流蕩受苦,(更沒有嘗試自殺。)

誰是真正善良的、誰是真正可憎的,在外星人探索心靈的科技面前完全藏不住,就算不使用科技,光是從女主角對一張照片的執著裡,外星人都能察覺到她真正的內心。

外星人不只察覺,他們還將「拯救」女主角當成一件值得認真對待和討論的事情。

也許外星人才是真正善良的一方,而自以為善良的人類們其實才是邪惡可憎的一方。


至於善良有沒有權利主動來驅逐邪惡的一方.......這個議題的辯證很可笑了,因為多數人並不是用理性在討論這個理性的問題,而是用「你有沒有自覺到自己屬於哪一方」來決定結論。(而不是如何讓自己的內心抱持良善,多數人對這個議題不感興趣,修改如何處理邪惡、如何定義善良的標準才是大家感興趣的。)

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Dungeon Crawler 80's & 90's ——回頭看看歷史,可以知道今天怎麼回事

【暗黑破壞神 Diablo】剛出現在市場上時,評論家們對這款遊戲沒有太多好臉色。

因為怪物種類很單薄,職業系統很單薄,就連屬性系統也很單薄,更不要提那少到可憐的可探索任務和「只有一座地城」。

這些評論家們完全沒發現這款遊戲在系統上(對整個RPG生態)的突破——它是同類型RPG中第一款真正意義上做到流暢的即時戰鬥的遊戲。

就連後來讓遊戲整個火紅、讓玩家至今仍津津樂道的裝備系統,相較之下也只是小菜一碟。 



這些評論很奇妙。

因為在「暗黑破壞神」以前,美式RPG並不以純D&D系統為大宗,(因為不管遊玩還是開發的門檻都很高,)而是以這種第一人稱視角、偽3D的「Dungeon Crawler」為主。

而「Dungeon Crawler」在剛開始成形時,它的內容大多也跟「暗黑破壞神」一樣:怪物種類很單薄,職業系統很單薄,就連屬性系統也很單薄,更不要提那少到可憐的可探索任務和「只有一座地城」。


簡單來說...

其實「暗黑破壞神1」應該視為一款徒有全創新概念的不成熟遊戲,真正成熟的是「暗黑破壞神2」。

玻璃渣如果要繼續維持這個IP,該做的應該是持續為這款遊戲推出DLC、甚至Remake。

是從根本上的Remake,而不僅僅是畫面升級。

例如每大關的可探索任務從六個增加為九個!甚至追加新分支地圖!追加新職業!等級上限提升!增加新難度等級!...(但同時又在Battle.net上相容舊世代原版。)

甚至將一代也一併Remake。


在新一代中,他們應該要去更積極嘗試真正全新的遊戲型態遊戲系統。

例如加入戰略要素!(可以對傭兵霍招喚怪物下達更精細的指令。)

例如...加入紙牌要素!

而不是去跟風各種流行大作的要素,或對自家遊戲經典的東施效顰。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海賊王/航海王 One Piece】天夜叉・多佛朗明哥——邪惡是會傳染和麻痺人的

 在初始的王下七武海中,明顯靠著組成團夥而為非作歹的主要有三個人物(按組織實力弱到強排名):月光摩瑞亞、大鱷克洛克達爾、天夜叉多佛朗明哥。

(因為成員幾乎都怕鹽巴、向心力又差、領導者又完全沒有才能與方向,所以月光摩瑞亞反而被我擺在最弱。)


組織對這些七武海來說就是種盾牌與裝甲,如果沒有這些組織幫忙分散敵人,一旦讓敵人逮到機會團團圍住,即使是四皇也逃不過沉入大海的命運。

另外,組織的樣貌也會反映這些人內心的一些執著。例如可能是懷念失去的同伴所以有了讓屍體動起來的惡念,或是因為原生的家人讓自己失望所以想要組成屬於自己的、理想的家族。

多佛朗明哥就是屬於後者。


其實多佛朗明哥的家族成員鮮少有窮凶極惡之輩,甚至還不乏「心胸光明磊落」的人。

但這個組織的作為,論邪惡、論傷害性都是數一數二的。(凱多對國家百姓的傷害是因為扶植了一個腐敗殘暴又無能的將軍,絕大多數並不是來自他本人或百獸海賊團。)

因為論眼界,多佛朗明哥遠不如有「想要向世界政府對抗」野心的克洛克達爾,所以他也沒有什麼具體進一步建設國家的方向和遠見,把任何一個國家交給他最終都是浪費,因為他治國的方式應該都大同小異。


為什麼?

這似乎是種矛盾,這似乎違反我們對「道德」與「政治」的認知。


但這是漫畫,這是漫畫家的想像,它只是對現實片段的研擬、而不是整體的仿製重現。(漫畫家取自現實的只是某個元素的片段,例如他對某些人事物的「觀感」,然後用完全不同的劇情去呈現這份「觀感」。)

這種矛盾能夠實現,很重要的原因可能來自於多佛朗明哥的人格魅力。他對自己的家族很忠心,這至少是真實的,他的家族對他也很忠心,結果導致眾人都願意不問是非分寸的執行他的計畫指令。

這簡直是重現了現實社會中的「企業領導」與「企業社畜」之間的關係。

為什麼企業可以無止盡剝削員工,說白了這些剝削是建立在員工願意無止盡地實現上級制定的目標、或無止盡的追尋上級給予的願景。基於某種「原因」,社畜員工們放棄了自己身為人最低底限的慾望、自我中心、甚至是痛苦的抗拒。


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或說這種「過程」是怎麼完成的?王道系漫畫向來在這種層面上很不負責任。

對!我要用「不負責任」四個字。畢竟如果「負責任」就成了社會寫實型作品了。

總之,海賊王/航海王最後的答案很簡單:多佛朗明哥的邪惡強大到可以麻痺所有人。

2023年9月17日 星期日

【海賊王 One Piece (Netflix)】「航海王」是給小孩子用的名稱

 


NetFlix剛剛宣布了預定第二季的消息。可喜可賀!

先不論本劇如何掌握了原作的精髓,單看獨立要素(音樂、佈景、服裝、海上戰鬥)就已經是非常優秀的「海盜冒險」,即使不用「海賊王」漫畫的要素而是獨立作品,它也一樣有很高的機會能成功。

但在眾多讚揚中,有幾個被原著粉絲批評的點,其中之一讓我想要寫這篇文章,那就是「第四章不好」。


按照慣例,話能直說我絕不直說,要繞一大圈。


海賊王連載的時間之長,恐怕已經超越了七龍珠。(連載更久的漫畫很多,但銷售量與影響力可以達到同一個水平的漫畫寥寥可數。)

漫畫原作最讓我詬病的地方並不在於那極度混亂、很難閱讀的分鏡,而是它永無止境、二十年了卻似乎還想要繼續挖坑的故事。

這種「永無止境」變成一種幻術、或說騙術。


因為「好的故事」不該讓讀者清楚、或容易的知道這個故事最終的結局、或如何走到這結局。

就好像讀金庸小說,拿起第一本、翻開第一頁、看到主角第一次登場時,我們(本來)不會知道楊過要斷臂、張無忌要變渣男、令狐沖會變尼姑庵守門員........

所以作者尾田對於「成為海賊王」的意義是什麼、結果是什麼,其實是從沒清楚交代過半個字的。他甚至沒有暗示過要讀者們去想像並期待,而總是不知不覺地要大家自以為很有默契地去略過這件事。

也就是說「魯夫一定會成為海賊王」反而是個作者對我們眾多讀者們最沒有意義、甚至最空洞的一項承諾,因為即使是這麼明確的承諾,它依舊無法讓我們掌握到一絲故事最終魯夫的命運。(就像是幻術與騙術一般。)


相較於這種「啥都看不見」,第四集的結尾,烏索普和凱雅在船塢的道別卻是反其道而行——它明確的定位了烏索普這個人最終的命運,也就是帶著滿滿的冒險故事回到凱雅身邊。

(順便一提:布魯克也有同樣的設定,因為他的旅程終點就是回到顛倒山去見拉布已完成當年的承諾。)

不是成為有名的戰士、不是成為海賊船船長、更不是見到父親,而僅僅是放下那些東西、心滿意足地回到凱雅身邊。(可是因為這只是知道了結局,但卻不知道過程,所以依舊是個好故事。)

可見烏索普在整個故事核心角色群中,真的是很特殊的一個人。「逃跑」是他的作戰方式;身份其實是「見習船長」;是唯一沒有乘載著其他人的「犧牲」而成長、並立志要踏上旅程的人;故事才到中途,他卻已經超標的達成了自己在酒桶上宣示的目標,——不是「偉大的戰士 烏索普」,而是「God 烏索普」。


以上所說是想表明:其實這檔電視劇直接企圖拋棄漫畫初期比較薄弱的戲劇手法框架,開始提前將它導入後來比較成熟的公式與氛圍。(所以要提前讓大家知道「這趟旅程烏索普真正的目標不是成為偉大的戰士,只是他自己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理解這點。」)

離題一下.......所以惡龍要提前在第六章和魯夫交手,因為(後來)魯夫跟每個大章節段落的大Boss之間的決戰,都要有個Round2。這是個美劇或好萊塢電影早已經行之有年的「公式」,(最近一部的經典範例就是漫威的「復仇者聯盟三」與「復仇者聯盟四」。)

在原作發展到這裡時,作者尚未將這個公式導入,所以魯夫跟惡龍之間的決戰在故事上還是採用比較戲謔的方式在進行,(初期的「海賊王」,故事總是有某種莫名其妙的愚蠢原因會讓魯夫無法盡快將壞人痛打一頓,)而這種戲謔反而才是初期的公式。

(回題)而許多人表明「最弱」「缺點最多」的第四章,其實是在為漫畫中尾田那豪放、充滿想像力且歡樂的構圖與色彩所表達不出來(反而變得充滿喜感又可愛)的恐怖詭譎做暖身。

也就是......可能要到第三、甚至第四季才會登場的......月光摩利亞那超巨大、充滿了殭屍的恐怖三桅帆船。


「野心那麼大?現在就在替第三季的內容做預演?」

預演的東西可多了。

就連惡龍樂園與香巴蒂餐廳其實都是在替第二季的「雨都」賭場做預演。(已經可以看到第二季劇本的雛形:決戰地點就直接發生在克洛克達爾所經營的賭場內,包含「歷史本文」也在賭場內、或周圍。)

所以....等第二季、複習漫畫。

2023年9月9日 星期六

【巨齒鯊2:海溝深淵 Meg 2: The Trench】人的親情與背叛

 



「班韋特力怎麼會來執導這部電影?」

其實這片在那些作為爆米花娛樂電影骨幹的橋段要素以外,故事還呈現跟探討了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起緊密如家人般的情感和默契。

當然還有班韋特力最愛的「夥伴的背叛與算計」跟「對儀式化的男女愛情表示輕蔑與進行戲謔惡搞」。


電影的立場或主張有點模糊曖昧。

「家人再怎麼讓你失望,可能也比在你需要時緊急伸出援手的陌生人來得可靠與值得信任。」

但這顯然是「中國式觀點」,所以劇本很巧妙地將這個立場與主張都藉由張九暝的遭遇來獲得(最低限度)實現。

可是如果是兩位主角互動交流合作時,他們呈現出來的就是完全不同的面貌,就變成了很單純的「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對好兄弟如何保護自己的子女、制裁出賣背叛自己的朋友」。


總之,這片確實充滿了班韋特力過往電影會有的元素,只是手法跟整部電影調性都不太一樣而已。

2023年9月8日 星期五

演員們,要不要考慮交出你們的臉(讓片商數位化)?


你也別真的找昆丁來拍他自己的星際大戰了。

就直接用這部影片的這種風格和質感,去真的把整部電影拍完吧!


因為我不是演員們,更不認識大明星,所以我必須要說「好萊塢演員們的待遇福利其實已經遠遠優於我們這些為五斗米折腰、整天競競業業的小老百姓」。 

擺在「藝術創作」「豐富文化」這類目的面前,其實我不認為今天演員們有什麼資格或立場抱怨自己待遇太差、自己不想讓片商掃描自己的臉。

(更何況片商好像也不是說「我掃瞄你的臉後免費無限量取用」。)


如果電影創作的難度能夠降低、或說娛樂的形式能夠「簡單」成這樣,也許我們就再也不用被片商的廣告跟飢渴行銷給轟炸哄騙,更不會有明星文化、和利用明星文化推銷變態審美觀的流行產業,因為電影的成本會變得很低,成本一低,產量就會多、而且內容多元化。

像這樣的「(偽)昆丁塔倫提諾的星際大戰」就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也不用真的找昆丁塔倫提諾來拍,就找新秀導演編劇美術兼昆丁粉來即可,拍完記得找昆丁本人第一時間試片,然後請他發表完整感想。)



蓋瑞奇的也不錯!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超惑星戰記 Blaster Master】武器設計與關卡概念很前衛


翻譯為「超惑星戰記」,因為日版的故事設計在外星球、主角要開著小坦克去擊敗外星人,但歐美版故事背景明明就在地球上啊!

相較於【洛克人】跟【惡魔城二】,這款遊戲的系統設計更為體貼玩家、武器設計更有創意、關卡推進模式更直覺好懂。

它不是關卡推進式的線性動作射擊遊戲,而是導入了地圖探索的RPG要素,所以是「迷宮」與「區域」結合後形成了關卡。

第一款做這種嘗試的遊戲應該是【迷宮組曲】,但那款遊戲的迷宮結構邏輯根本是場大災難,導致它變成很小眾的邪典遊戲。(連遊戲都會有邪典。)

第二款做這種嘗試的應該是「上尉密令/銀河戰士 Metroid」,這款遊戲突破迷宮的方式就合理許多——已經是玩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但跟這款遊戲相比,不管是美術或內容都輸不少。

(「薩爾達傳說」推出時間比「上尉密令/銀河戰士 Metroid」早,但玩法概念都不太一樣,更接近標準RPG,所以我不列入。)


這種遊戲的主要特色應該是在於日本人設計遊戲不太能接受「Open World」的概念,必須要引導玩家一關一關循序的前進。

是否取得武器/道具/技能,就是玩家前往下一個關卡的資格檢核,也就是利用「是否取得」作為無形中對玩家的導引與限制。

這種概念跟【洛克人】的「取得武器對付頭目」有點相似、但又不同,因為總有變態玩家喜歡挑戰「只用基本武器就消滅所有頭目」,最終,唯一可以作為導引的只有「打倒所有頭目才會讓你前進威利博士的城堡」。

「惡魔城二」就更不用提,不看攻略,九成九九的玩家沒想過「蹲下、蹲久一點」可以開啟幾乎一半以上的關鍵迷宮。

2023年8月14日 星期一

【預言 Prophecy (1979)】你想拯救的東西並不值得拯救,甚至正在毀滅你的人生

 


必須明確點出:本片空有海報作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噱頭、但最終娛樂性差到連導演自己都承認。

整體來說就是老套的怪物電影,但「怪物」造型不管是品味或技術都不算精妙,尤其「異形」問世後更是讓它唯一的優點(利用巧妙的拍攝走位讓「怪物」的動作比較豐富)顯得不倫不類。

但它也是「好萊塢電影在加拿大製作」的先河,可以說「沒有它的商業成功鼓勵片商、與試錯經驗啟發製作組,就不會有後來的【魔鬼終結者】」。(省下來的錢可以拿去拍攝大量的實體外景。)

而且昆丁塔倫提諾曾經公開讚揚這片讓他「難以忘懷」。


另外,電影集合了幾位很有趣的演員,例如在【洛基】中飾演女主角的Talia Shire,還有好萊塢的「男二影帝」Armand Assante——在本片中,他確實展露了具備影帝級潛力的演技,可惜角色深度不夠。


對我來說,這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劇情與呼應劇情的對話。

主角是個放棄在公衛界大好前程、立志於在貧民窟為居民服務的救護車隨車醫生,但有一天老長官帶著一個燙手的環評工作來找他,希望他能用「外人」的身份來幫長官迴避政治壓力。主角本以為接下這份工作、趁機帶著妻子暫時遠離都市是修復兩人關係的好機會,哪知道現場的局勢比想像中的複雜甚至危險。

為了爭取保留區完整而發動武力抗爭的「印地安人」在主角眼中根本就是批「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的傻子,因為他的工作看過太多貧民窟的慘況,——這是劇本給觀眾的第一次衝擊,它毫不留情的摧毀了當時原住民平權運動的理性和平外衣,直白地告訴觀眾「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暴力」——,所以一開始對領導抗爭的「男二」展現出的態度是不耐與厭煩。

但「男二」指出了他在看待「印地安人」的武斷與刻板印象後,主角立刻轉換了自己的態度與思考方向,並順利找出了開發廠商在環保工作上的嚴重缺失。(嚴重到催生出了「怪物」。)

當他帶著證據找到開發廠商在地最高負責人時,負責人原本一貫強硬自信的態度瞬間崩塌,滿懷罪惡的承認「我一直不想去看見這些(我們生產過程中的毒害風險)」。——這是劇本給觀眾的第二次衝擊,直白地告訴觀眾「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就是罪惡」。


但故事最大的衝擊在於主角所經歷過的鄉村與都市之間的人事物層次對比。

印地安原住民並不是在保留區中「最底層」的一批,那些直接泡在水裡、出入水中的生物才是真正最底層的受害者,(對!本片編劇導演有「齊物論」的認知。)

相較之下,「怪物」才是整個環境中最可憐的生物。

最後,主角滿懷憤怒地拿起武器猛烈攻擊「怪物」的要害、就連「怪物」已經倒下死亡也不肯停歇,這是否表示他終於醒悟、終於放棄了自己一直以來秉持的「為社會底層百姓服務」的初衷?

這可能是劇本最後帶給觀眾的衝擊,「怪物/為百姓服務的初衷」其實在消磨著主角的人生、妨礙他和太太之間的感情。

也可能是因為不好說得太白,所以電影在「怪物」死後就立刻被草率結束,惹來很多影評攻擊。

2023年8月8日 星期二

【殭屍100:在成為殭屍前要做的100件事 Zom:100】有著愛、歡樂、與希望做結尾的【活人生吃】

 


很奇妙的電影。

日式喜劇的缺點與極限它一個不缺,但日本電影才能做到、好萊塢永遠只能望其項背的,它也一個不少。

電影狠狠的批判了今日日本都會文明的空洞虛假:職場道德與價值的崩壞。

再仔細品味作為批判的附屬物而提出的解藥「要能頂天利地的靠自己站穩」,會讓人發現:其實日本並不是那麼的崇尚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只是日本人用來讓自己習慣或說融入都會(封建)生活的一種「輔助思想」,敢跟主管嗆聲、能夠「與千萬人為敵仍往前直衝」的「男子漢」仍是日本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並在比較遠離都會的城鄉角落安然存在)。

這種電影內涵的結構層次是好萊塢電影不會有的。(或者說:已經很久都看不到了。)

剩下的,見標題。

2023年7月18日 星期二

【變形金剛:萬獸崛起 transformers : rise of the beasts】天殺狗啃的破爛劇情

 



標題不是開玩笑。

編劇(們)可能對自己能夠擺脫同類型故事都會有的俗套橋段(為了解釋某些主角經常要面對的困境)感到非常自豪,而且事實上以劇本寫作來說,本片成績不俗,開場介紹主角的方式簡潔俐落但又層次豐富,(看完讓我被男主角圈粉了!)但.......

故事的整體框架就是它瑪的一團破爛糊。

冒險的橋段全都經不起推敲、幼稚到無法形容、自以為擺脫了俗套但其實狗血空洞不用大腦到了極點,純粹就淪為了中南美洲某地的觀光宣傳影片。


典型的槽點滿滿滿滿滿滿。


但誰叫它是變形金剛。

機器人帥就好。

況且,擺脫了麥可貝執導的最後兩集陰霾後,電影質感從「華麗炫目轟炸但觀眾仍會感到可笑」變為「質樸豐滿但讓有如隔靴搔癢般讓人無法滿足」,它的「失敗」至少令人充滿敬意。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印第安納瓊斯傳奇:命運輪盤】我們都是拒絕長大的觀眾 (本文非自己的觀後感)

 請先欣賞一下半瓶醋/醋哥優秀的影片,(他是同期中崛起的影評Youtuber中唯二或唯三還堅守自己原始風格的人,其他人要不是風格轉變、辛苦轉型以追尋某種大格局的志業而不是純影評,不然就是像某囧一樣.....)




年入四十才驚訝的發現:我看的電影或戲劇型影視娛樂其實取向沒什麼變,但不是因為我不想改變,而是因為業界沒什麼變,日本還是在找高中生當救世主,好萊塢還是在用世界末日危機拯救困於貧乏生活的女性或五窮六絕的男性,而我觀看這些作品時的價值觀還是差不多、我的理想還是差不多,唯一真正變得只有那一聲「啊!我現在終於懂了!」(或「啊!老梗啊!」)的感慨。


其實人是「會老也會死」的生物,而且這件事情發生的速度遠比自己擁有理念、追尋夢想、成就事業的速度都還要快。

就算是年少有成的億萬富豪佐伯格,他的事業也要面對很多進退兩難的尷尬,個人更是因為「放不下、要繼續追尋突破」而做出很多淪為眾人笑柄的事。


但其實人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我們不是為了「延續基因」而存在的「生物」,傳宗接代沒那麼了不起,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哀傷跟其他親友的逝去並沒有什麼不同。

瓊斯博士最深刻的哀傷其實還是來自於自身的老去、時代不需要自己、一輩子追尋的夢想總是差那最後一步。

但,那不是早就知道的事情嗎?

「銀河便車指南」的作者就在作品中開玩笑說「(領悟到這個道理的人)有説:我們的祖先當初就不該爬上岸開始繼續演化」。

也許瓊斯博士也會有「這幾十年一路上嘻嘻哈哈的冒險有意義嗎」的自我懷疑。


很驚人的是:這些道理古人早就懂,不管是東方西方南方北方,多的是古聖先賢用各種詩詞經文寓言企圖告訴庸碌的凡人這個道理,希望大家早早做好準備,(別活的太嗨,別活的太絕望,別活的太嫉妒別人的精彩人生,)但這些道理要不被塵封、要不被扭曲、要不真的消逝在時光洪流中。

結果,今天的人是空前絕後的努力去嘗試要用「我永遠不老不死」的心態在活,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成就卻越來越少,(少到要發明MeToo這種東西。)

就好像浪漫主義最繁榮時期的那些經典故事一樣,唐吉軻德終究被當成瘋子,達太安要捨棄胸中豪情萬丈、當起陰謀家,(我只想的到這兩個例子,)印第安納瓊斯博士或許也一樣。

2023年6月23日 星期五

【非凡公主 The Princess】古裝版的終極警探

 


稱本片為「古裝版的終極警探」並不表示原創性不足,事實上本片原創性極高,足以跟它的武打水準相提並論。

雖然諸多細節都經不起推敲,(利如高塔的空間結構為何時而複雜、時而單純,上一秒因為通道單一而輕鬆被圍困,下一秒又順利毫無阻礙直通塔底。)但大框架是粗中帶細、精緻而不拖泥帶水。

故事的很多細節都沒解釋其來由,(利如「這個男人憑什麼受選成為駙馬」,一定有比那簡單幾句話更複雜的理由與過程,)但故事整體結構的倒敘法卻使用的熟練自如且恰到好處。

每個動作武打段落都很「硬核」——因為是女主角親自上陣——但不會過度執著於滿足觀眾對「武打」的渴望,總是會即時回歸到女主角身為「公主」所要經歷的各種恐懼、軟弱、失落.......最後在這些情緒中逐漸站穩腳步成長壯大。

片商在這地方做了個很不妙的安排就是故意在預告中使用了「Bad Reputation」做配樂,想要去「致敬」【特攻聯盟】中的超殺女。但即使都是女性,兩部電影的調性差很多,【特攻聯盟】從超殺女到整部片都帶有否定傳統、反社會的訊息,反觀本片則是堅持「人該謹守自己在傳統中的角色,用傳統的方式尋求突破點,而不讓自己無謂的被傳統給掐死」,實在不適合擺在一起做類比與聯想。


既然提到【特攻聯盟】與超殺女,同樣作為童星出身年輕女演員,喬伊金的演員基礎能力其實遠遠超出飾演超殺女的克蘿伊摩維茲。

她們的天生外貌體格聲調都充滿了缺陷,所以單看最基本的演技,喬伊金可以說把克蘿伊摩維茲遠遠地甩到看不見車尾燈的距離之外。(而且短期之內看不到縮短的可能。)


電影沒能成為另一部【魔鏡魔鏡】之後的戲院的票房口碑雙重大黑馬,既可惜、但又不意外。

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龍與地下城:盜賊榮耀 Dungeons & Dragons: Honor Among Thieves】狗啃的破爛劇情




距離上一部「龍與地下城」的電影已經有二十年了,而上一部失敗的很慘。
說來奇妙,兩部電影的劇情與質感不是同一個檔次,但做的事情卻大同小異,就是不停的走馬看花式的快速消耗「龍與地下城」這個世界觀的各種素材。

我並不認為它消耗的方式很有巧思。
主要原因是填塞太多東西,讓多數橋段的故事邏輯合理性變得很薄弱,戲劇的起承轉合也淪為形式而用俗套老梗解決。(說到巧思,也可能是我預設的要求標準太高。偏偏這種事情很主觀。也許在我來說富有巧思,對某些人來說就是刻意、多餘、太戲劇化。)
而且除了某些會讓觀眾「喔」一聲後理解「這是個架空幻想世界」的時刻以外,這部電影的各種戲劇基本技巧就跟其他歐洲中世紀古裝片並沒有太大差別。

看得出來電影隱藏的潛在訊息是「我們如何決定要不要去相信一個人」。
結果基於這個訊息,電影的故事是:藏有法器訊息的聖騎士決定相信主角,但主角的女兒不只不相信主角,她也不相信代替母親、和主角一起將自己撫養長大的女戰士。
W.T.F. 每次當有人要決定是否要信任他人時,故事總是邏輯貧乏、戲劇效果單薄又刻意灑狗血,所以對於這部電影,我實在無法從這潛藏訊息中感受到什麼深刻的感動。

不過電影本來就不是種邏輯謎題設計比賽。
可能是因為它是「龍與地下城」,所以電影在設計人物或背景資訊上,不只有花俏華麗的視覺元素,其實也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設定。
吟遊詩人的體系,女戰士的人生,女戰士的部族涉入的戰爭,隱藏在迷宮中的胖胖龍……
但問題跟處理隱藏訊息時的毛病一樣,關鍵時刻就是會邏輯貧乏、戲劇效果單薄又刻意灑狗血。

不差的電影,可以說是年度必看。
但真的別期望太高。

2023年5月28日 星期日

【鬼玩人:復活 Evil Dead Rise】五窮六絕不是種護身符

 



其實正宗「鬼玩人」最大的魅力並不是「戲謔」,山姆雷米除了在後續兩集「鬼玩人」有使用戲謔手法以外,他的作品再無這種戲謔成分,反而都很凝重的去探尋這種「邪惡終將會勝利、善良終將會沈淪、這一切本來就是生命無常定律的一部份」的悲劇性與無奈。(尤其是鬼玩人系列本身。)

這在當代(80年代)的恐怖片之林中很是很獨特的。

因為當時的恐怖片本來就逐漸地轉為戲謔式的砍殺娛樂片,除了砍殺娛樂外,恐怖電影都避免去有什麼微言大意,做的都是些很膚淺的指涉與批判,所以才會有「發生性行為者必死」之類的不成文規定去機械教條性的告誡觀眾「不要放蕩」(但觀眾都知道這只是種戲謔而不當一回事)。

所以忽略正宗「鬼玩人」去呈現的悲劇性與無奈,卻過度放大聚焦在它戲謔手法的「獨特」「經典」,其實是「很可惜」、甚至很「莫名其妙」的。


若說到「生命無常」,本片百分之百的掌握到了「一夕間,(主角的)生活樣貌徹底天翻地覆(毀滅)」的悲哀。

除此以外,它也成功的挑戰了好萊塢主流恐怖片常見的一條常用規則底線。

「悲劇與恐怖的下場只屬於上流社會和墮落腐敗的人」。

窮人不會莫名其妙成為惡魔的受害者,有錢人才會,因為有錢本身就有罪。(大家自己閉上眼睛體會一下最近看過的好萊塢恐怖片....)

這當然也是種機械教條性的道德指涉批判,去滿足觀眾對現實世界的小小不滿,「討厭的爛鄰居去死吧!」「討厭的陌生有錢人也去死吧!」

但本片一腳踢開這條底線,故事背景的公寓不是什麼豪華上流公寓,故事的主人公們也不是什麼不小心闖入社會底層的雅痞大學生或社會菁英。

就是看到一批人生正陷入五窮六絕七不翻身的社會底層小人物成為惡魔的犧牲品、在絕望恐懼中被拖向地獄。


大推。

尤其是看到「女權主義者」紛紛成為首批受害者,更是推。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吸血鬼特助:雷菲爾 Renfield】掛羊頭賣狗肉的平庸喜劇


 

實在很難說這是部成功的電影。

它有點噱頭,但看清了那噱頭以後會發現.......

這只是用喜劇效果去包裝一部平庸的動作片,或是用大量動作橋段去包裝一部貧弱的喜劇片?


它的笑點大多老梗老套,即使加入了動作場面,依然遠不如預告來的精彩(流暢)。

動作場面雖然有很多精彩的片段,但經常在下一刻鐘用刻意誇張的血漿或被喜劇表演亂入給破壞了武打的爽感。

故事主題與表現手法更是淺白沒有巧思,就是看主角在缺乏戲劇性張力的過程中領悟到並平鋪直敘的講出「受害者其實亦是加害自己的人,真正的力量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這番話而已。(很遺憾地說,尼古拉斯霍特在過了一定程度後,演技的深度與魅力就絲毫沒有提升。)


不難看,也能感受到編劇導演的熱情,但真的是可看可不看的電影。

2023年4月27日 星期四

【美女試爆場 Skinford:Death Sentence】該把這種類型的電影埋葬了

 


(夭壽!原來還有續集啊!......真的是噱頭無敵!)

出乎意料的,電影的基本功很扎實!

攝影、分鏡、取景、特效、演員演技、服裝、動作.....各方面都有一定水準。


故事的基本調性就是「五路追殺令」那種「大逆轉」路線的黑幫暴力犯罪電影但融入了奇幻色彩。

但做得太過浮誇、也缺乏本該有的衝擊力,變成硬幫過度發散缺乏出口(終點)的故事收尾的廉價手段。


電影最奇妙的地方是大量的使用了女權主義電影常用的一些視角符號,例如對女性的壓榨與對女體的剝削,還有男性對暴力衝突的渴望,但又加入了很多完全反其道而行的元素,例如一堆兇狠的女性反派。

將這些東西用有一定品質水準的方式融合在一部電影中,證明這片絕對不是一部沒天份沒巧思也不用心的三流編劇導演製片湊在一起搞出來的東西。

只能說「大逆轉」路線的黑幫暴力犯罪電影已經式微了。(「五路追殺令」到了續集也爛掉了,瑪歌蘿比的「刺殺終點戰」又失敗的毫無懸念,布萊德彼特前陣子的「子彈列車」其實一樣也缺乏衝擊力。)

整個電影創作環境缺乏讓編劇去沈澱醞釀一個真正有衝擊的故事,單靠燐光片羽的靈感或巧思(擷取並改編過往經典電影)是不夠的。

2023年4月19日 星期三

【超級瑪利歐兄弟電影版】天殺的狗啃的破爛劇情


要我說「我喜歡這片」?我還真的說不出口! 

它的故事既沒有童趣、也沒有深度。

很不客氣的把成人世界的「殘酷」講出來,(要靠一技之長或天份在這個世界獲得自己的立足之地是很困難的,)但又用老套俗爛的搞笑手法來實現它,(結果「殘酷」變成一種不現實的惡俗笑話。)

最後變成只是在利用瑪利歐成為英雄的冒險過程,來吹一個泡泡,將每個人心中不負責任、不想長大、不想進步、不想務實的中二情懷包起來,讓每個人看完電影後(或許)都可以活在「自己可以成為英雄」的幻想中繼續原地踏步,(這連最低水準的療癒功能都沒有!連迪士尼皮克斯的車尾燈都看不到。)


電影這樣拍也不是不行,畢竟娛樂效果不俗。

但要說它好?媚俗也是要有節制的。


爛片。

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65:恐怖星球】生命的無常

 



這部電影試圖用一個可以跟「星際大戰」或龐迪索的「星際傳奇」相比美的科幻宇宙做背景,無法評價它的成功與失敗,因為電影最後除了暗示那樣的宇宙存在以外,其實並沒有給我們任何關於這個宇宙樣貌的資訊。

真正的電影角色從頭到尾就四個人,而且文化方面讓我們用來理解想像的線索也不多,但它又確實存在。(那是個龐大的文明,有複雜的商業與政治,但也有很原始靈性的個人主義。)

「我們(人類)是如何去感受跟確認文明的存在?」用這個問題的答案作為電影從劇本化為實體影像故事的基礎手法,挺奇妙。


但故事主軸跟這個背景一點關係也沒有。

編劇大可以選擇讓故事發生在現代人類所延伸而出的未來,(而不是某個不知道今日下落甚至存亡的外星高等人類文明,)然後故事背景是某個充滿類似恐龍怪物的異星球,但電影沒這樣選擇。

可能是因為電影希望能夠講述一個確實支配著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上所有生物都要遵循的法則:萬事萬物有生有死,這是必然,沒有什麼悲喜辨別的空間。

主流常見的電影會說:努力地半天,結果她還是死了,這是悲劇。

但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是:除了對她本人是悲劇以外,對其他人而言不就是生命的一個註腳,所謂的悲劇只是把自己的情緒感受過度放大而已,(生命本無常,請繼續努力精彩的活下去。)

2023年4月9日 星期日

【校園大逃殺 Run Hide Fight】什麼時候殺戮/博愛變成答案了?

 


哲學(議題?思考?結論?辯證?)是為了追求某種「功用」。

但這個功用是什麼?

有種邏輯(思考)是認為如果我們能定義出這個功用,則我們會更清楚知道該如何追求它。

所以就有人認為這個功用是指「利益」,則產生了功利主義,也有人認為這個功用是指「進步」,所以有了進步主義。

這些東西不是成了昨日黃花、不然就是準備成為昨日黃花,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定義太過狹隘而導致經常失去功能,或是因為它們根本就是建立在欠缺因果實證思辨的一廂情願上。

另外也有種邏輯認為「不管怎麼定義這個功用都不能保證任何事」,因為哲學的功用不就是「解決問題」而已,所以「知道這個功用的定義」本身就只是解決了「不知道這個功用的定義這個問題而已。(「我知道了這個功用的定義」,功能完成。)


上個世紀末,對於以巴衝突、中東問題、恐怖主義全球化等問題,有人生出了一種思維或態度、並形成了一種未被命名的主義,去試圖「解決問題」。

那就是:一切的根源在於我們不停的將受害者視為加害者。

這種主義認為以色列周邊的國家其實是以色列的受害者,中東恐怖份子其實是美國全球化的受害者,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不重要,省略。)

這個主義(以下稱為A主義)盛行了好一陣子,直到網路資訊真正發達,真正精準可靠客觀的資訊開始在上頭被廣泛流傳(而不是基於搜尋引擎的導引),人們又發現A主義的虛假與錯誤:過去被A主義視為受害者的國族團體其實並不是受害者,如果A主義能夠證明「以色列/美國懷有某種罪惡」,則在不跟A主義的這項證明互相矛盾的前提下,一定也有辦法產生一個主義(以下稱為B主義)去證明「以色列周邊國家/中東被美國制裁打壓的諸國懷有某種罪惡」。

所以A主義在解釋完問題的全貌真相後所提出的解答建議會失效,恐怖份子們不需要被同情、甚至不值得被理解,跟他們道歉、為他們去將以色列或某些東西當成錯誤修正完全無法解決問題、無法化解和平復這個已經存在的恐怖主義仇恨思潮。


我稱B主義的產生其實是種反動,它的產生並不是為了一起跟A主義思考同樣的議題並產生解釋和解答,它的產生往往就只是為了證明A主義是錯的而已。

幸好本片沒有這麼反動。

它乍看之下只是種對雄性沙文極限發揮的【終極警探Die Hard】用女性主義去做廉價模仿的山寨貨,但其實它真正的核心與爆點卻是對今日美國泛濫的同情同理思維所形成的主義做出了反省與摧毀。

這個社會當然冷酷僵硬,學校老師們當然很多尸位素餐,但這不表示那些憤怒的校園槍擊殺手有值得同情理解之處........因為「很多人跟憤怒的你們一樣無辜,你們憑什麼將他們捲進你們的憤怒中?」


很棒的電影。


片尾曲,這是最廣為人知的版本。


片尾曲,這是原唱。



片尾曲。本片的版本。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曼達羅人 第三季第三章】何謂命運?


這集不是典型的星際大戰電影,它的哲學論述層級(雖然議題與論點有點虛無)摔開了星際大戰慣常的水準不知道幾個車尾燈的距離。

「博士」為什麼最終會迎來如此的結局?


這是個同理心的問題,人都關切自己的命運,可總是在感慨自己看不清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但如果能夠把這種「關切」從自己轉移到別人身上,其實思考別人的命運也能幫助自己思考自己的命運。——這是比較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哲學命題的價值。


不爆雷,直接講。

如果答案是「這是他自己的選擇」,一旦接受這個答案後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事情他並沒有選擇,不管是當下的身份,或是過往的人生,甚至是被「暗示」要在被洗腦和被當隱形監獄的囚犯間選條路,這裡頭的每個環節都沒有什麼「選擇」可言。

如果答案是「這是冷酷高壓虛偽的社會體制強迫他別無選擇」,一旦接受這個答案後就會發現:沒有一個環節不是他自己明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與立場後做出明確的選擇。

簡單來說,如果試圖將任何答案套進問題中,例如「他的性格」「他的人生經歷」 「社會法治的壓迫」「社會文化的誘惑」「朋友的背叛」「敵人的陷阱」.......其實每一個都可以當作答案,但又沒有一個是答案。

這變成了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


思考這個問題,不管是功能或意義,都失去了目的。

因為沒有答案,自然也不會有節論。

這形成了一種悖論:從思考這個問題(「博士」為什麼最終會迎來如此的結局)中,你唯一真正能學到的,只有「不要去思考這個問題」。

2023年4月6日 星期四

【曼達羅人 第三季第六章】告別冷硬殘酷的西部荒野宇宙,傳道者將要踏上一條充滿希望與機會的道路

傑克布萊克!


這集喜劇效果極佳!噱頭充滿爆點!

它試圖讓「曼達羅人」的氛圍從「冷硬殘酷的西部荒野宇宙」中,跳脫到「傳道者將要踏上一條充滿希望與機會的道路」上。

雖然(因為鋪梗鋪太多)我們知道這個氛圍不會持續太久,但直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搬出天行者路克或亞蘇卡來救場,而是專注在讓角色成長(讓他們有更多的面向可以呈現給觀眾),這其實讓我看了頗滿意。


雖然很多人會對第六章故事主軸發生的地點與背景故事感到不適應,「曼達羅人竟然跑來幫一票嗑太多和平主義嗑到變傻逼的都市雅痞解決機器人故障這種小事?」

但這集同時也是頗成功的(喜劇風格的)偵探冒險。

只是不同於前一集的大格局空戰,這集的偵探冒險比較沒有技術上的挑戰性,而是有很多豐富華麗(甚至詭異迷離)的視覺要素。

而且已經過了三年,直到現在我們才剛要藉由第三季去真正理解主角、理解何謂曼達羅人,相較於它所有技術上或劇本上的平庸與缺點,它的核心(不知道是誰決定的)會讓我對這部影集依舊充滿信心。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熊蓋毒 Cocaine bear】被熊殺死的N種方法


電影遵循了「怪獸」電影的常見公式。開頭預告「怪獸」的存在,然後帶入小鎮、或主角一行人平靜平凡(但非常戲劇化、要不非常幸福純真、不然就是處於極度壓抑哀傷中、或乾脆通通大鍋炒)的日常,接著就是怎麼讓這些人跟「怪獸」產生交集、不停恐慌尖叫、然後陸續噴血死掉.....

但這片「錯」就「錯」在它從頭到尾都在很努力的搞笑,而且搞笑手法高明不俗爛(又充滿黑色幽默),就連怪獸殺戮的場面都是「有創意」但「少刺激」,就連血漿跟油漆在恐怖片中的「神聖分界」也幾乎不存在,——這應該會觸怒不少抱著觀看「怪獸電影」而進入戲院的人。

(我不會,因為我是導演的粉絲。)

另外,這片不著痕跡又明目張膽地殺死了一堆女權主義者和LGBT族群,加分!大大加分!


其實導演也刻意用本片去陳述自己對社會平等、女權主義、或多元性別的看法。

當個女權主義者反而是把女性帶入另一種孤單寂寞,LGBT族群更是一點都不善良,而且還讓黑人(警察)打傷黑人(毒梟)。

加分!大大大大大加分!


本片還能看到已故的雷里歐塔。加分!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大加分!

(票房口碑雙失利的「韓索羅」也出現在本片中!加分,小小小的加分。)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魔笛 Magic Flute (青少年演唱)】關於歌頌美德、自律、貞節、愛情的故事

「魔笛」已經具有「冒險故事」的雛形。

這在莫札特的年代很常見嗎?應該不是!因為拍冒險故事很難啊!當時的人應該有那種「避免製作舞台效果無法呈現的故事」的概念了。

「(實務的)舞台效果還是遠比故事」重要的! 因為故事可以用講的、用文字表達(去刺激聽眾讀者自行發揮想像力),但舞台效果沒有這種優勢。

(舉個奇妙的例子:為什麼夜后的女僕是三位呢?因為這樣才有安排三聲部合唱演出的機會。)

但本劇卻填塞了各種感官上充滿奇妙衝擊力的元素與橋段,登場時雷聲大作的夜后,渾身掛滿樹葉鳥羽的帕巴基諾(和會瞬間褪去衰老外表、還原美貌的帕巴基娜),詭異的試煉迷宮,會吃人的怪物,要求純真的女兒去殺人的狠心母親.........

看來有些事情是「無法」,但有些事情是「端看成本與追求意願」。


扣掉聲樂專業評析與戲劇製作(服裝舞臺美術)等層面後,回歸故事來看,這是個藉由講述「人心多變」的真理以歌頌美德、自律、貞節、愛情的故事。

三個女僕登場時好心的保護了落難的王子,但馬上又因為迷戀王子的美貌而防備彼此,下一刻又想到趕緊通報主人、用王子出現的消息討好主人。短短一首歌的中間,三個人的心思就經歷數次轉折,(雖然這三個腳色除了聲韻唱腔不同以外,實際上是「一個角色」。)

夜后從一個滿心思念女兒的母親(同時也暗示了這個角色強大的佔有慾與暴烈的性格)在得知女兒平安(不在仇敵掌控下)後,馬上各種惡毒狡猾冷酷的念頭在心中翻湧。(因為其實這個角色初登場就已經暗示了她實際的性格,所以我不認為這是種矛盾。或是說這可以視為一種早期的「劇情翻轉」吧!)

尤其是捕鳥人帕巴基納,初登場看似狡詐滑稽膽小,但他忠實地傳達了充滿愛與希望的訊息給落難絕望的公主,又勇敢的陪王子接受試煉,還在最後誠心誠意的選擇放棄自己(捕鳥同時捕獲一堆少女心)的「夢想」去保護跟成就王子。這角色變化的可真大。

所以......雖然這個故事不能解釋為何「善有善報」,但它很好的(當然不致於到最高境界)表現了上面關於「人心多變」的主題,我們不該用一時一地所見所聞去論斷一個人的善惡發展潛力。

(也許讓青少年藉由表演或觀賞這部戲劇,可以深入的理解感受到這個道理。)






(大學生版)



2023年2月14日 星期二

【毛骨悚然:惡魔重生】?????????

 


反正已經是快兩年前的電影了,我就懶得下標題了。

真沒想到那麼大張旗鼓拍出的最新續集,竟然可以讓爛到不行的第三集看起來好看到不行。

講真的,第三集在製作上還挺扎實,不管是佈景、攝影、演員、或劇本,尤其劇本還使用了經典文學【白鯨記】作為故事基調,這算是令人讚嘆的嘗試。

反觀本集,就是把「食人魔」降格為另一種砍殺片中常見的典型反派,但除了佈景廉價以外,故事背景莫名其妙、格局又很小家子氣,也缺乏具有巧思的結局去妥善地收拾故事的每個支線,除了女主角很正、還有偽開頭影片拍攝得不差以外,這片幾乎一無是處。


其實這片企圖把IP降格為一種廉價的B級恐怖片,這意圖算是挺「成功」的,再搞個一百萬美金、或是跟漫畫公司聯名推出個衍伸作品,就可以輕輕鬆鬆地繼續拍下一集。

只是時代不同了,以往一百萬美金可以製作出美術與特效都很精良的恐怖片,到了現在,連找個鄉間片場拍夜晚的戲份都很困難。(電影會莫名其妙忽然使用大量電腦動畫,據說是因為夜晚戲份的效果不好。)

2023年1月26日 星期四

【黑武士 Blade Warrior (1991)】Shadow/silhouette美術的前驅始祖經典

 



【窒友梅根 Megan】信仰何用?

 


這部電影作為恐怖片其實不及格,因為不怎麼恐怖,反而是作為科幻片,它成功的挑戰了某些今日科幻片的極限。

什麼樣的極限?就是「不切實際」「不實用」。

用「魔鬼終結者」來說,除了為了讓人工皮膚覆蓋後看起來更像真人以外,實在沒什麼理由要讓戰鬥機械人具備那樣的外型,(而且這唯一的理由還不見得能成立、或不具備替代方案,)也就是說這樣的機械人外型其實「不實用」。

作為一種「居家形機械人」的科幻想像,本片至少在機器人運作的模式與外貌構思上,成功地達到了「實用」的境界。


光說可能很難體會,但如果跟「機械公敵i-robot」中的家用機械人相比,大概會比較好懂。

「沒有人會想購買或使用這種長相的機械人吧!(既然沒有,這種商業模式就不可能成立,整個故事的基本前提也就不可能成立。)」

可惜。一旦機械人梅根開始展現超越常規常理的機械人性能後,這種科幻想像的邏輯嚴密性被瞬間打破,它終究回歸到不切實際的空想範疇。

(所以本片並沒有「恐怖谷」效應的問題或疑慮,因為沒有觀眾會真的覺得梅根是「疑似」真人。)


仔細看會發現:梅根雖然一開始提供的功能是代替父母陪伴子女,但對失去雙親的小女孩來說,她除了陪伴以外,同時也展現了一種具有(病態性)心靈療癒的功能。

也就是說:在無神論成為主流的後工業化的文明中,機械人梅根的終極目標是要取代或說是剝奪宗教的最後一絲價值。(註)

電影並不批判這種意圖,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給予這種意圖高度的肯定,只是機械人梅根自身的不完美讓這種意圖淪為一種悲劇,——她為了執行自己的「任務」竟然選擇威脅並傷害小孩。

但所有的電影都有後現代主義色彩的今日,所有電影都具備了多種解讀和切入點的可能。

如果切換到不同的角度(假設電影想表達的是完全不同的課題),也許機械人梅根的行為不是因為自身的不完美,反而是因為她——作為一種父母的代替品——太過完美了,導致她在那一刻出現了「所有失敗、令人憎惡的父母」都會有的行為。


註:也許從一開始,所有的神、所有的信仰、所有的超自然靈性之物,本來就是種「提供心靈療癒」的假象詭計,等它們最終(理解到自己對信徒有如此影響力)成為宗教後,都會反過來做出跟自身最初目的相矛盾的行為——不再提供心靈療癒、反而開始對信徒製造傷害。

2023年1月3日 星期二

【暴戾夜 Violent Night】真正的聖誕節魔法是我們竟然能忍受這麼平庸的剪接與破爛的邏輯





看到導演是米維爾柯拉(《女巫獵人》、《死雪禁地》系列電影),就不意外為什麼電影賣「噴血將」賣得如火純青、但敘事節奏又如此生硬累贅不流暢。

電影是不錯看的,光是看到那個到處喝酒、宿醉、對全世界的壞小孩滿腹勞騷的聖誕老人,這種反社會垃圾又叛逆的風格竟然堂而皇之成為聖誕節電影,這其實是能帶給觀眾(我)滿滿滿的爽感。

但現實很骨感,就算是聖誕老人一路飆髒話跟各種厭世勞騷還到處嘔吐撒尿,這種影像娛樂大概也只夠填充電影十五分鐘的篇幅,剛好大概也是本片留給這種元素的份量。時候到了,大家必須回頭認真看清楚這是什麼樣的電影,這部電影畢竟不是「終極警探」或「小鬼當家」,聖誕老人不會變約翰麥克連,恐怖份子也不是大笨賊,所有的噱頭帶給觀眾的娛樂效果都非常短暫且淺薄,剩下的只有非常唐突也沒有邏輯的空白時刻,這種空白時刻貫串整部電影,上一秒不管是怎樣精彩、充滿張力的對話或動作場面,下一秒都可能變成殺死人的大眼瞪小眼或吐氣沈思。

要說這部電影只是很投機的想要利用聖誕節題材替「反社會電影」續命、結果卻在前期劇本和最後成品剪接上偷工減料嗎?........我看過更糟糕的電影,這部電影算是有誠意了,配得上「瑕不掩瑜」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