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最大的賣點並不在暴露或譴責夜店或飲酒狂歡文化的黑暗面。
甚至也不是在譴責一般人不尊重這些底層服務業的奧客醜態。
這部片最驚人的地方應該是它有意無意的倒錯了西方文明在「國民和移民」、「保守和開放」」、「純樸與不檢點」之間的關係。
在這部電影中,移民們反而成了純樸的一方,發展出新文化的英國原生國民們就成了行為不檢點的一批人!──這等於是從根本上否定了「歐洲難民危機」中常見的道德爭論。問題並不在言論控制、或開放派如何的自我陶醉在道德崇高的感覺中,真正的問題應該在「如果不趕快檢討自身文化的墮落,很快就不會有人想要來你們這個地方逃難!」...不過這是我的詮釋方式,不多談。
電影中,主角對著眼中看到的英國現況發出怒吼:「你們到底哪根筋不對,會讓你們以為自己可以有這樣的行為表現?」面對這樣的指控,發展出新文化的人如何為自己辯護?
這也是這部電影從根本上反轉的地方。一般來說,傳統習俗或觀點應該是恐怖片中比較負面的一方,例如【十三號星期五】這類的虐殺恐怖片,就是習慣用那個行為思想最保守的人作為反派。甚至有些電影就是直指「傳統文化」藏有「殺人」的習慣。(例如尼古拉斯凱吉演過的【惡靈線索】,或是「巫術」題材。)
所以面對這種「保守」的指控,被指控的人到底要怎麼辯護?
答案是:他們不辯護,他們直接反指控那些怒吼的人是「無法放開心胸作樂就忌妒」。
但在電影中,講出這句話的人下流、卑劣、物化女性、販毒、使用暴力脅迫來達成自己的手段........這樣道德有瑕疵的人卻對著別人做出道德性的「反指控」,很難不懷疑這是在暗指「道德有瑕疵的人其實最喜歡對別人做出道德上的指控。」偏偏這種「反指控」幾乎遍及所有自認為在追求開放、改革、創新的勢力中間,它並沒有將任何行為合理化,只是讓指控者的立場從道德角度上變的「好像」很無力,最終讓人忘了思考事情的起點。
這種行為與思考的善惡區別似乎很明顯,但電影結局卻為這樣的「怒吼」做出了反思。
「其實不爽這些文化的並不是只有你們,為什麼別人可以承受,你們卻不行?難道你們忘了自己跋山涉水移民來這地方的目的嗎?」(所以主角到了這步也成了那個道德有瑕疵的人!他是否過度擴大了自己所承受的羞辱與難堪,卻假藉失去父親的哀傷來讓自己接受自己的行為?)
沒想到才做出這樣的反思,電影收尾的方式又來個反殺:才承認自己錯誤的店老闆終究必須貫徹自己一開始的路,只是它這次犧牲的是自己,而且他拔除的並不是什麼無足輕重的尋常顧客,而是在夜店街呼風喚雨還散播毒品的夜店老闆。
雖然這樣的安排是好是壞應該讓看過電影的人自己去評價,但我個人必須要說:我並不喜歡這種行為/情節,因為這等於無視電影一路上倒錯了「國民和移民」、「保守和開放」」、「純樸與不檢點」之間的關係,又回頭將所有人用很傳統的「無量商人與小老百姓」的劃分法一刀切,而主角則是代表了所有不管是否曾經羞辱他、給他帶來痛苦的小老百姓向商人討回一口惡氣。
非常可惜。
電影似乎是用KickStart完成募資,所以電影最後的字幕有感謝每一位出資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