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明確點出:本片空有海報作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噱頭、但最終娛樂性差到連導演自己都承認。
整體來說就是老套的怪物電影,但「怪物」造型不管是品味或技術都不算精妙,尤其「異形」問世後更是讓它唯一的優點(利用巧妙的拍攝走位讓「怪物」的動作比較豐富)顯得不倫不類。
但它也是「好萊塢電影在加拿大製作」的先河,可以說「沒有它的商業成功鼓勵片商、與試錯經驗啟發製作組,就不會有後來的【魔鬼終結者】」。(省下來的錢可以拿去拍攝大量的實體外景。)
而且昆丁塔倫提諾曾經公開讚揚這片讓他「難以忘懷」。
另外,電影集合了幾位很有趣的演員,例如在【洛基】中飾演女主角的Talia Shire,還有好萊塢的「男二影帝」Armand Assante——在本片中,他確實展露了具備影帝級潛力的演技,可惜角色深度不夠。
對我來說,這片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劇情與呼應劇情的對話。
主角是個放棄在公衛界大好前程、立志於在貧民窟為居民服務的救護車隨車醫生,但有一天老長官帶著一個燙手的環評工作來找他,希望他能用「外人」的身份來幫長官迴避政治壓力。主角本以為接下這份工作、趁機帶著妻子暫時遠離都市是修復兩人關係的好機會,哪知道現場的局勢比想像中的複雜甚至危險。
為了爭取保留區完整而發動武力抗爭的「印地安人」在主角眼中根本就是批「不知道自己有多幸運」的傻子,因為他的工作看過太多貧民窟的慘況,——這是劇本給觀眾的第一次衝擊,它毫不留情的摧毀了當時原住民平權運動的理性和平外衣,直白地告訴觀眾「他們在做的事情就是暴力」——,所以一開始對領導抗爭的「男二」展現出的態度是不耐與厭煩。
但「男二」指出了他在看待「印地安人」的武斷與刻板印象後,主角立刻轉換了自己的態度與思考方向,並順利找出了開發廠商在環保工作上的嚴重缺失。(嚴重到催生出了「怪物」。)
當他帶著證據找到開發廠商在地最高負責人時,負責人原本一貫強硬自信的態度瞬間崩塌,滿懷罪惡的承認「我一直不想去看見這些(我們生產過程中的毒害風險)」。——這是劇本給觀眾的第二次衝擊,直白地告訴觀眾「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就是罪惡」。
但故事最大的衝擊在於主角所經歷過的鄉村與都市之間的人事物層次對比。
印地安原住民並不是在保留區中「最底層」的一批,那些直接泡在水裡、出入水中的生物才是真正最底層的受害者,(對!本片編劇導演有「齊物論」的認知。)
相較之下,「怪物」才是整個環境中最可憐的生物。
最後,主角滿懷憤怒地拿起武器猛烈攻擊「怪物」的要害、就連「怪物」已經倒下死亡也不肯停歇,這是否表示他終於醒悟、終於放棄了自己一直以來秉持的「為社會底層百姓服務」的初衷?
這可能是劇本最後帶給觀眾的衝擊,「怪物/為百姓服務的初衷」其實在消磨著主角的人生、妨礙他和太太之間的感情。
也可能是因為不好說得太白,所以電影在「怪物」死後就立刻被草率結束,惹來很多影評攻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