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7日 星期六

【從前,有個好萊塢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對人、對社會、對時代、對自己...充滿了愛、也充滿了恨、更充滿了焦慮



從某種層面來說,這部電影是為「電影的技術人員」發自內心的掌聲與感謝,除了感謝他們創造了明星的魅力、除了感謝他們實現了導演的創意,更感謝他們成為這些人在孤寂與徬徨時內心的支柱。(但「支柱」這件事保留到最後說。)

我對電影的研究是從「特效」開始的,而且開始的很早.....大約從國中就開始了,每次有特效與後製特輯,我一定一看再看三看,看到彷彿只要給我比跟草稿紙,我就可以設計出自己的外星人機械模型......(這當然是「小人物滿嘴大話」!)──所以我對明星魅力有點無感,除了艾爾帕西諾以外,(看到他在本片中油腔滑調又內斂的演出,感動啊!)又看到這幾年大家試圖想要歌頌並強調「沒有技術人員拍不出電影」的風潮,其實我看了也是有點三聲無奈。

這些行業並不需要大家給他們獎座肯定。這些行業需要的是大家實質的尊重,理解他們的辛勞與熱情,後輩年輕人要願意投入這個行業、並以身為一員感到驕傲。

但我從這些年的風潮中看不到這些東西。那只是種好萊塢明星崇拜儀式的分裂,好像「把明星光環分一些碎片給他們」就可以作為一種實質的尊重一樣。

(這樣說其實太武斷,但不想離題太多,所以........)


要活在好萊塢成本是很高的。可能有些人一聽到這話,直覺反應就是「為什麼要堅持活在那種地方呢?就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嗎?」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說,這部電影也是在為這些「需要活在好萊塢」的人提供一些平反。

因為在沒有好萊塢的年代,這些人的生命是何等的落寞壓抑沒有方向,但在人類歷史洪流中,這些人從沒有放棄,一代又一代的等待著,直到有一天好萊塢就這樣出現在那個地方.......

但,為什麼會有人一定需要好萊塢呢?

這個世界的運行有時候有道理,但絕大多數的時候是沒有道理的!有些人活在秩序被某種力量維持的井然有條的世界,但更多人是活在一切都不可知不可掌握不可探觸的虛妄與黑洞螺旋中。(「虛妄與黑洞螺旋」?...啥小?)

有些人的心因為某些意外或錯誤而掉進了那個虛妄與黑洞螺旋中,好萊塢式的生活或許就是為了讓這些人填補「心不見了」的遺憾與痛苦而生。──這聽起來好像是什麼神祕難解根本沒有實質的幻想,但退一步這樣說,就好像大明星會生錯時代,例如生在石器時代,有些人的生命中會遭遇一些打擊,而平復這些打擊的東西根本不存在於這個時代中,所以他們只好成為像片中腳色那樣「寄居在好萊塢中、在各大片廠打滾、在明星與天才編劇導演周邊打轉」的小人物。

他們屬於好萊塢,但好萊塢卻不屬於他們。

不只好萊塢有這樣的人,很多行業很多國家很多社會中都有這樣的人。他們或許被尊重、他們或許被忍受、他們或許有地位,但或許他們根本被忽視。

從另一種角度來看,好萊塢自己就好像是美國中的「這樣的人」,──即便是明星也未必需要崇拜,因為人們崇拜明星往往崇拜的是自己心中虛構出來的明星形象或符號,「你心中已為明星是什麼,那就是你崇拜的東西,」但明星真正的樣貌、為了演出所投注的熱情與承受的人生風險.......崇拜明星的人往往不屑一顧!所以明星崇拜來的快、去得也快,上一秒愛他們如天神,下一秒棄他們如敝履,人們對好萊塢真正的愛就好像電影片頭的明星訪問一樣.......重點根本不在那時間長短,重點在那形式內裡之膚淺、完全只是為了商業機制與利益而生,(如果這樣的訪談再也不能刺激人們看電影,這種訪談就會消失。)


說了那麼多,請問這部電影到底在說什麼?

什麼都沒說。(其實有啦!但跟「支柱」一起擺最後。)

這片什麼都沒說,因為生命的無常多變無法用有規律結構與形象的聲音符號或影像去描述,所以不管是用文字或影像,去描述自己或別人的生命是件虛無的事情,去觀看或體驗別人所試圖描述的生命也是,去從這段觀看或體驗中描述並整理成某些經驗感悟或道理(例如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更是........


但這部電影又確確實實存在著某些內容。


從某種層面來說,它在感慨今日人們對好萊塢、乃至整個國家上上下下的每個環節的理解都很膚淺,大家說白了就跟那些嬉皮一樣,活得不負責任、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感覺過度良好、對自己以外的東西不抱敬意又愛隨意濫下批評.......


從某種層面來說,它在感慨西部式野蠻暴力與困頓艱險的生活依舊存在美國人的文化與基因裡,人們若不是正在從事這種暴力、不然就是正被這種暴力困擾著,若不是正在上演著毫無節制的弱肉強食資本屠殺、不然就是正在艱困的抵抗著,(顯然「義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讓某些美國人反感,不單是因為電影拍得不好,同時也因為這是對美國的歷史與文化的一種挪用與不尊重。)所以導演昆丁塔倫提諾要用西部片的邏輯去重新演繹了近代歷史中真實發生的慘案之前因後果,不管是主角之一誤入兇手一幫人寄居的廢棄片場,(這段故事的另一邊則是另一個主角在一部西部片中飾演著一個霸佔小鎮的惡霸如何和行事亦正亦邪的主角周旋談生意的過程,)還是最後匪幫在夜色中走向目標........

但「義大利通心粉」式的西部片就跟在紐西蘭拍【魔戒】或【末代武士】並沒有什麼不同,這是美國將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第一步。普羅大眾今日才要開始正視爭論與探索其正反意義與價值的全球化,好萊塢幾乎早在60年代就已經走完了全程!


從某種層面來說,它也只是導演用來隱喻濃縮自己在好萊塢的所見所聞所經歷的人生感觸的一種素材,(整部電影都是種素材?奢侈鋪張啊!)不管是某個配角看著「女主角」感慨「自己從來都沒有機會博得她的芳心」,或是看某大咖飾演的製片人用著溫厚老實的口吻講著殘酷市儈的話....,甚至看著主角穿越一堆其實沒有血緣、但卻自稱為家人的嬉皮中間所感受到的隔離與不適,然後又在片尾兇性大發把黑髮跟金髮女人痛扁一頓.......

這部電影到底在演什麼?這部電影可以什麼都有,但也可以說什麼都沒有,只是幾個在好萊塢打滾很久、看似風光但人生內裡空虛困頓的人(特別是男人)一起把自己的人生感觸與不想放棄的熱情投入進去而已......可以說這是在互舔傷口,但我寧願稱這為「成為彼此心靈的支柱」。對我來說,只要能感受到這點,電影在演什麼真的不重要。


經由剪接後,電影幾乎每個片段每個動作都有節奏,而且還能跟當下的配樂相契合。

光是這點就可以作為一種電影神技來吸引觀眾買單。

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獅子王 Lion King】左派鬣狗退散!


原來【獅子王】故事的原案是很有喜感的!

如果這是個真實的事件,那木法沙無論如何都會死,王者必然逃不過施卡索命的死亡陷阱,只是換個場合跟時間的問題而已。所以王國正道遲早會衰落、施卡的橫征暴斂為所欲為必會讓王國面臨災厄,所以辛巴的存在就象徵著希望,──結果這個希望是個和兩個嬉皮整天搖頭晃腦、唱著「Hakuna Matata」的傻愣!

光是在近幾年的電影就有從詹姆斯法蘭科的【王子殿下】、麥克考利金的【財神當家】、再到早逝的喜劇泰斗克里斯法利的【老闆有麻煩】.......這種「眾人都不看好的二世祖如何挽救王國免於被眾多偉大帝王都無能對抗的邪惡所摧毀」的戲碼一直是通俗喜劇的不二良方,最後的劇情保留了沙祖和彭彭丁滿的人物結構(雖然兩組人物的魅力完全不成正比)可見這種元素的吸引力。


但不知道哪裡來的天才加渾蛋,硬是把電影節奏(不管是整體故事、轉折、每場戲、每個人物的動作)調得很流暢、很自然、很不迪士尼(註),甚至還把電影從「混用了通俗喜劇元素的卡通」改成「混用了卡通元素的莎士比亞」.......

對!1994年的【獅子王】其實不是卡通,它只是使用了卡通作為素材的莎士比亞!然後再用非洲草原動物作為美術背景題材來為故事添加原創性的荒誕.......

而且這個原創性的荒誕最後輾壓了原始的喜感故事,但又輾壓的不徹底,它讓1994年的【獅子王】變成一部什麼都講但又什麼都沒講、就讓觀眾可以無限想像無限發揮但又不會無限開腦洞導致虛耗的超級經典作品!(就好像【大亨小傳】一樣,講時代、講愛情、講美國夢、講階級衝突、講青春煩惱、講人生無常、講生命虛無.......但又什麼都沒講。)


強法夫洛的版本就是跳出來摧毀了這個無限想像的空間硬是把電影定調,但他選的主題又太大太宏偉了!

今天這個世界從很多層面都被為所欲為的鬣狗把持著!(施卡就是刻意迎合牠們好讓自己掌權、之後再濫用權力去擴大獵狗們可以為所欲為範圍的政客,)牠們完全無視世事運行的正道或平衡,只用自己的「胃口」作為事情該不該做、又該怎麼做的判斷依歸,凡是擋路的獅子都會被牠們剷除。──這是某種預言嗎?不!1994年的版本叫預言,但那預言在今天2019已經是活生生上演的戲碼了!迪士尼自己自家出品的電影(除了那幾部動畫外)不管是票房或口碑都已經被徹底宣判死刑!就好像那宛如廢土一般的榮耀岩。

至於那個「要把世事運作正道帶回正軌、導向平衡的辛巴」在哪裡?........我想電影不需要負責講那麼清楚,總不好說詹姆斯岡前陣子被開除、今天又被請回,所以他就是辛巴吧?(他本人如果知道了大概會吐。)

有時候如何隱喻邪惡才是戲劇的重心,至於解藥和英雄......那是為了讓戲劇賣出去才加進去的東西。


2019年的版本再次挑戰了電影工業的極限。動畫電影跟實物間的分界又更模糊,這讓人們又少了個消耗一堆能源、排放一堆碳就為了跑去東非草原的理由。──環保左派們學著點!

歌曲的部分......主題曲只能算是配樂,其實只能說不過不失,而「快準備」依舊維持整部電影作為「歌劇」的最高水準。但個人最開心的是它這次有把「今夜獅子睡著了」完整的唱完一個段落,不像1994年只有兩個小節副歌般令人遺憾,只不過這會讓我忍不住好奇:能不能唱個「站在我這邊 Stand By Me」呢?




至於標題......其實木法沙傳給辛巴的治國(還有看待萬事萬物)態度是種保守主義!而施卡就是在主張要採行積極作為的功利主義包裝自己、同時用「我是受害者」的姿態把自己的慾望野心合理化後再當成自己打破體系篡奪權利的基礎。

二十年前的人們沒有想像到女權主義會偏激瘋狂到今天這種地步,在當時的美國左派主流主要是主張在種族平權、和縮小貧富差距等議題上要更激進一些......結果十五年後底特律破產、黑人在民主黨執政地區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差........就好像榮耀岩一樣。


註:迪士尼的美式動畫最大特色應該就在於人物的動作很多很華麗,走路不會好好走,搖頭晃腦甩肩甩手扭臀眨眼睛.......為了表現這些動作,配樂跟適當地打斷故事節奏幾乎毫無底線,等【獅子王】以後才算徹底跟這種創作思維分手。──結果變成宮崎駿接手了這種創作思維。(所以...我‧其‧實‧很‧討‧厭‧宮‧崎‧駿。)

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鱷魔 Crawl】女孩能強大都要歸功於父親



這應該會是新一代的動物災難片經典,(雖然又有點像是密室逃生鬥智型的驚悚片,但反派不是人類匪徒,而是徹頭徹尾沒有善惡觀點的動物,)劇情簡單、但人物間的情感與互動又非常細膩,完全沒有廉價的B級味(否則就變成科幻怪獸片了)。

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劇情從頭到尾都有一種地窖裡骯髒濕黏的感覺,跟萬年經典【大白鯊】中陽光和海風的爽朗完全相反。


劇情的架構並沒有什麼正反雙向二元對映性,純粹就是腳色經由事件與經歷去獲得成長的動力、或釐清人生迷霧的契機。

女主角靠著體育獎學金在念大學,正苦於在游泳池內的表現一直無法提升時,年長許多、住在遠方的姊姊打了通電話詢問在颶風登陸前行蹤不明的父親是否有跟她連絡,為了讓姊姊安心,女主角就開車頂著狂風暴雨前往老家尋找父親........

這並不是個「情感理智都較為成熟的子女要去照顧並解救長不大的父母」的故事,反而相反,故事的核心主要就在於釐清她和父親之間的感情與從父親那裏承受起的鼓舞與啟發為何會失去作用的真相。

原來,因為某些罪惡感(將父母離異的原因歸咎於自己),所以女主角疏離父親作為一種自我懲罰和抗議,不知道女兒的反應背後竟有如此動機的父親只能「尊重」女兒的反應、自然而然不再干涉女兒的生活。

失去了父親的參與和激勵後,女主角發現自己不知道為何要游泳、也不知道為何要在競技場上全力拚搏......


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只需要被尊重,同時也需要被引導,更需要去自我探詢。

父親從女主角身上發現了某種潛力,但女主角不相信自己體內有這樣的潛力,(只是故事並沒有釐清她一開始相信什麼,)經過這場劫難後,女主角才真正理解父親對她的評價與期望何來。

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與情感發展完全是由自己掌控,而不是母親或什麼社福系統與教育系統扭曲跟掌控的玩物,只是她並沒有妥善的利用這個優勢,任由自己與父親的關係處於一種曖昧灰暗的怨恨與不滿中。

而且女孩的強大絕對不僅僅只是能夠從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挫折中站起來,(像【驚奇隊長】,)那是經年累月訓練的成果,能經得起鱷魚撕咬與翻滾攻擊......比起把父親塑造成限制和打擊女性發展的事物之總和,(像【驚奇隊長】,)這片反其道而行的宣稱:女孩能強大都要歸功於父親。


這樣的結論有點太過戲劇性,但我相信是個很有說服力的觀點。

片尾曲很可愛,大概是【惡靈嬰弒】後最可愛的歌曲。




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花木蘭 Mulan】是什麼屌打女權培養出來的女人?

對啊!安靜、沉著、端莊、紀律......要有這些特質才適合接受高等教育,或是去學習並培養專業,或是敢像個男人一樣勇於冒險犯難(去當兵)吧!

父權傳統培養出來的女人屌打女權主義培養出來的女人啊!迪士尼原來20年前就懂這個道理!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蜘蛛人:離家日Spider-man: far from home】胡鬧大鍋炒,不精采、很突兀



這一集蜘蛛人很奇妙.......

它的基底是旅遊式「類公路」喜劇,通常都是用來拍攝較輕鬆的間諜喜劇、或以演藝圈的歌手藝人為主題的嘲諷喜劇、甚至有「到處跑選舉造勢」的選舉諷刺。

拿來處理YA題材也很常見,只是暫時舉不出例子,這幾年似乎也少見。


以漫威電影來說,它在情感上其實是【鋼鐵人2】的翻版:子女必須要靠收拾父執輩的爛攤子來證明自己成年獨立。所以東尼史塔克要面對父親那完美王國內的陰影,蜘蛛人要面對東尼史塔克在人際關係上的偏執與封閉所製造的怨恨跟瑕隙。


但......整體故事主軸(或說這個故事存在的目的)恐怕是種政治隱喻。

神秘法師就是比較典型的「並不邪惡、但卻處處搞出壞事的大人」,這種大人講起好聽的大道理總能頭頭是道、甚至顛倒眾生,因為他們內心深處多多少少還是相信這些道理,只是某些原因讓他們的理性選擇對這些道理不屑一顧。

而像彼得帕克這樣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與尼克福瑞這樣大腦疲憊、信仰疲乏的老人就是他們首當其衝的受害對象。

對!很有既視感吧...不要懷疑,我就是在暗示那些東西。(註)


原來青春不是只有學校學習與選擇志向而已。

對彼得帕克這樣的人來說,他們的志向、熱情、和天分都已經清楚的攤在眼前,他們早已經不是校園雛鳥、而是在外面廣大世界飛翔的老鷹,(東尼早已經幫他準備好了,「就算沒有這些高科技裝備,你依然是蜘蛛人,」這教訓在本集的最後一刻多多少少有派上用場。)

所以這部電影的政治隱喻其實是完全基於現實,又很血淋淋、很殘酷的。

「壞人」其實並不壞,(就跟禿鷹一樣,)他們只是不懂得要堅持做好事、不排斥少許的壞事、同時又經常小看了自己行為的邪惡程度,(這卻跟禿鷹完全不同。)

學校不會教人怎麼辨識或面對這些人,就好像討人厭的同學閃電湯普森其實是在用白目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友善,搞不懂自己的作為真正的意義與後果的人其實很多,偏偏這些人往往行動力強大、又充滿自信說服力,離開了學校、遠離了家,這樣的人處處都是.......


所以......這部電影似乎原本計劃是種政治驚悚喜劇(?),但(上映前?開拍前?)最後一刻被硬改成【沙贊】那樣的「青春是個蠢事狂歡大派對」,但狂歡成分很少(尤其是片尾的力道被海放十萬八千里),電影的調性節奏很四平八穩、卻又什麼東西都搔不到癢處,除了神秘法師的幻術以外,電影不管是視覺或故事上都沒有什麼驚喜可言,(即使是漫威的電影來說,)開頭的標誌是索尼派拉蒙....然後呢?

旅遊的部分拍的不是很好,這可能是我看過最無趣的威尼斯。

彼得帕克的「約會計畫出槌連連」幾乎每個段落都很老梗。(其實看到那些老梗段落,我反而有點感動。「這才是蜘蛛人彼得帕克的人生!」這是加菲版和陶比版的蜘蛛人都沒有的。)

開頭任務性的補足了【復仇者聯盟3】與【復仇者聯盟4】中間的電影都沒做的事情:去介紹薩諾斯的彈指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不侷限在悲傷的一面)。但手法很八股,就是演員在那念台詞而已。


啊!梅嬸瑪麗莎托梅的背影曲線依舊迷人性感的可以殺死我!那只有一次的轉身......錯過了就可惜啊!


註:

我發現竟然沒人注意到......在漫威宇宙中,人們會開始聆聽「穿著斗篷、滿身肌肉、荷爾蒙發達的大男孩」講話,不是因為人們小看聰明的人,而是因為這些大男孩敢衝到壞人面前去對抗壞人。(即使是身披薇若尼卡戰甲,挑戰浩克依舊是件很冒險的事情。)

所以神秘法師和他的「助手」們的野心說白了就是「不去挺身對抗真正的壞人」,但卻想要得到「挺身對抗壞人」的肯定與關注。

這其實就有點像女權主義者或左派的主張:告訴大家這世界上存在著某種邪惡(但其實是種虛假的幻影),而自己就是挺身而出對抗這些邪惡的英雄,所以大家應該要關注自己、肯定自己、給予自己權力與方便.......去左右政治,去決定社會樣貌,去獲得升遷加薪的機會........

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靠譜歌王 Yesterday】請把握住每個今天去追逐夢想跟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這是個很奇妙的時間點。

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香港發生佔中事件,台灣的企業界有知名航空企業在鬧罷工,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看似場結果會讓人恐懼的鬧劇........被這樣的世界環繞著,好像隨時都可以看到每個人的眼中透露了一個問題:我們的生命中到底還有什麼讓我們好指望的呢?

必須要說電影給我們的答案有點過於一廂情願,(因為這個編劇很愛歌頌人性,)........但又確實有點豪邁(跟這片的風格與氣氛非常突兀的格格不入).....

我們早就知道這是個很糟糕的時代。「領導並左右著我們物質文明發展的企業組織是被一群毫無品味、對真善美毫無感受能力、品格低下、待人粗魯、但又過份自大、還愛拿毫無道理的政治正確原則壓人的怪物領導著。」但其實我們自己又何嘗不同呢?

看似全世界唯一知道披頭四音樂美好的人,但主角正離那些音樂的美好越來越遠而不自知,而這美好就是電影給我們的答案:「享受自己的工作,努力為自己的理念堅持和奮戰,然後好好談場戀愛,讓自己感到幸福,(不要去追求那些怪物所定義的成功,也不要為了讓某一項的成果特別突出而刻意偏廢任何一項。)」

這些音樂的意義並不在讓披頭四名利雙收,而是他們努力實踐這個美好的證明。(雖然結果有點感傷。)今年出了好幾部帶有「向知名音樂人致敬」味道的電影,但這可能是唯一從「聽眾」角度去思考和感受的電影。


這樣的電影,每個人看完都會有自己抒發的方式,但整體來說這反而是很普通的電影。

從頭到尾都是丹尼·鮑伊個人英倫風格的廉價複製,表面上很不好萊塢,結果完全相反的成了部工業味很重的電影。

但即使工業味很重,依舊花了導演不少巧思,男女主角不管是天生氣質或演出都讓電影增色不少,中後段的劇情非常有力的嘲諷並譴責了這個後工業時代的商業文明之惡,而且是用喜劇手法、所以觀眾應該只會感受到美好的回憶或啟發,而不是負面混濁的情緒和不成形的認知。

雖然沒想像中好,但也說不上本來期望看到什麼樣的電影──沒想像中的浪漫吧?

丹尼‧鮑伊又一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