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部落格的成員好像很少談這方面的東西,最近『偏執十八度』又再跟我搶著寫影評,(靠!還是首輪的。)所以我就寫這個了。不敢說很專業,請大家看看就好,參考就好,針對認為有錯誤的內容,公幹時請不要客氣。】
知道賽馬嗎?再傳統農業和原始手工業的時代,一國的「馬力」,也就是馬的素質,決定了一國的「國力」。
馬跑的快,訊息傳遞就快且通暢;馬的載重力好,生產量就高;馬的馴服度高,再結合前兩者有中等以上表現,在戰場的表現就更是傑出!(馬的膽子很小,根本上不應該用在戰場,否則光是兩軍交戰時的廝殺吼叫,就可以把馬嚇個半死了。)
所以兩百年前,各國理解到這點後,爭相投入繁殖並培育優良馬種的活動,最終.......『賽馬』這種活動產生了。(哪國的馬好,哪國的賽馬就精采,觀光客就往哪國去.......這是例子。)
結果,這樣的競賽發展到最後,馬的品種越來越優良,各種養育馬的知識被科條化紀錄並散播,直到有一天......福特發明了汽車,從那一天起就已經註定了人不再需要馬。(如果沒有馬蹄鐵,馬本來也不太可能被活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從發明了馬蹄鐵的那一天開始,人力註定就要被馬力給取代。請省略中間的時間過程。)
貝爾實驗室發明了真空管,並且用它發展出各種電器,包含音響、電話、無線電、電腦.......,看出了這東西的潛力後,各國、各大學、各方『天才』爭相開始投入競賽,想要讓真空管變的更小、更便宜、更耐用,直到(好像也是貝爾實驗室)二極體和陶瓷電容問世.......真空管的命運馬上跟馬一樣。
然後?大家開始研發二極體?積體電路?微積體電路?.......在更小、更好、更耐用的過程中,其實獲利的始終都是廠商,生產研發人員始終擺脫不了免洗、等著被取代、可拋棄式的地位。不信?受教育過程學費是誰在出?退休金是從哪裡扣?這些還不都是從雇員的薪水中提撥,如果不是政府規定,恐怕連健保都要自己繳,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產業,這整個累積知識並創造獲益的過程中,其實真正的費用(和風險)都是知識研發者自己在負擔,廠商始終維持著「坐著乘涼看好戲、邊看邊挑剔邊羞辱演員」的姿態。(10%,一項新技術的創造,終端廠商只負擔了10%的費用,其中還有很多是用在法律相關方面。)
如果這不能說服各位,那我用自己的例子來說明吧!
我大學讀得是「醫事檢驗」,各位在醫院中做抽血、驗尿、微生物培養時,收到的數據報告都是出自「我們」的手中,醫生診斷病人,除了仰賴自己的門診檢驗和放射線、超音波檢查以外,其餘幾乎都是「我們」包下。
結果呢?畢業後,檢驗技巧、實驗技巧、甚至基礎理論......對未來頭路有多大作用空間嗎?
沒有!因為自動化檢驗機器開始被大量應用。
做個B肝抗原檢查,從收到檢體、前置處理完後,人力還要半天時間,複檢也要半天,檢查數據發報告,還要半天;有了機器以後,半天就好,結果各位還是要等一個禮拜等報告。(這樣可以賺兩次門診的錢,還可以收兩倍病人,等於是四倍收益。)
但是一個碩士畢業醫檢師起薪不分公私立醫院,幾乎沒聽說有超過四萬的,甚至還有逐年下修的傾向。如果用三萬五計算,等於一個人力成本一年也只要四十五萬就可以搞定。(我連加班費跟年終都算進去了。)
自動化檢驗儀器一台要兩百萬起跳,(比電腦主機大不了多少,只省掉70%手動步驟的那種,)一年要外五十到一百萬去維護和購買耗材,(人力的耗材本來會比較便宜,但是自動化耗材大量製造,人力耗材逐漸萎縮,結果反而變成人力耗材比較貴。)而一台機器就算可以全時間跑,但數據始終都要有一雙眼睛在那盯,──不要懷疑!真的是死死盯著!檢體一直送進去,數據不停跑出來,把眼睛移開,等於要用休息的時間來填補進度,除了手變輕鬆以外,醫事檢驗師的工作並沒有變的輕鬆,反而還要注意別把機器搞壞、錯誤數據不能太多。(對管理者來說,千錯萬錯,都不是機器的錯。)這樣的機器.......其實一台也就幫醫院省「兩」個人罷了!結果醫院多砍兩個人,讓一個人的眼睛顧三台機器,然後大家通通要排大夜般輪值。
在醫院管理階層眼中,買台一年花兩千萬的機器,然後減少新進員工聘用數,再減少舊雇員調薪幅度,這樣的安排才叫『有效率的管理』!請不要懷疑,一個「存活下來」的員工,就算連拿十五個月考績甲等,只換來每月調薪五十元。)
我去唸這幹啥?──當時年紀輕不懂事,聽我老爸一句「這行出路好,選這個。」我就乖乖選了。
【話講在前頭,沒有體驗過「自己原來那麼好取代」的人,肯定都會變成學歷文憑主義的捍衛者、追隨者、死忠信仰者,也會對我這篇文章的觀點抱持不屑和取笑的態度。】
所以學校教育真的是好投資嗎?
對大學董事會來說很好!
三百年前,全歐洲只有不到五所大學有開設醫科。科目幾乎清一色都只有哲學、文學、神學.......三個學院!根本不到今日「大學」所規定的「四學院」標準。近代化學之父拉瓦地還是個「稅收員」(類似會計),他都是靠著閒暇時間研究化學而已,那時候的大學哪有理工科?(法國大革命後,人民議會主導的法院只花了三天時間討論,就決定把這個天才砍頭,理由是拉瓦地基於化學實驗結果,說「飲用水不乾淨」。)當時天文也是不入流的東西。伽利略在大學主修神學、旁修哲學,運用哲學思維技巧才注意單擺規律,就連牛頓都是拿文學學位。
結果大學教育的意義和品質怎麼會變成今日這樣?.......因為大家搶著唸大學,可是又不是每個系都能容納這麼多人,可是那麼多人想念,不搶別家學校也會搶,所以大家就廣開科系。(台灣今天的亂象,只是在重複、並壓縮人家百年的歷史罷了。)
學校教育.......到底是去受什麼教育?還是白白掏錢給學校董事會罷了?
國立大學效率遭,私立大學品質遭,誕生優秀人才的比例其實都一樣,如果大家做實際統計,只是國立大學在私立大學興起前,本來就有數目上的優勢,等到在業界有了數目優勢後,他們(一定會)繼續把這個優勢延用到後繼新人身上,導致國立大學的學生在起步上本來就有比較好的條件,眾人看不見這種差異,就武斷的認定「國立大學比私立大學優秀」。
這是題外話。重點是......如果私立大學很遭,那國立大學其實也沒多好,請走進校園,.......真的請走進去,除了那種驕傲感以外,學生的素質到底差異表現在哪?光是看氣質就知道沒差多少。
還是在講題外話,繼續上一句.......如果私立大學很遭,那國立大學其實也沒多好;如果國立大學很優秀,那私立大學也不應該會輸太多。
所有教育到最後,其實還都是那三種的延伸:哲學、文學、神學。
請問今天的大學生花多少時間在這上頭?.......零!如果研究做不好、如果工作表現不好、職場適應力差、人生規劃管理能力缺乏.......這是大學教育不夠「專業」嗎?還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花時間在那三大科基本科目上?
這導致了為何我前面會講:所有的研發行為,受益的都是廠商,成本(和風險)幾乎都是知識研發人在承擔。
因為知識研發人...改說學者,免得太饒舌,...因為學者今天根本缺乏評估這項研究是否值得繼續進行的能力,所以一堆人把心力花在「只要夠頭腦、或是肯退一步評估,都可以發現會變成垃圾的研究」上。
今天台灣DRAM產業會受重傷,不就是因為廠商(內部的技術、研發、評估人員)根本失去評估「這項技術還有沒有繼續發展的價值」能力嗎?
台灣今天為何會走到這樣?這是三四十年前、甚至百年前就已經註定的結果。
學校教育,真的不是好投資。
【退一步看人類的文明和歷史,始終只有『資產階級』和『勞工階級』而已。『勞工階級』缺乏某些特定認知和知識,所以把自己僅有的資源花在不恰當的地方,導致永遠只是『勞工階級』,──知道一個外科醫生,如果將開會、參加年會(工會和法律規定一定要參加)、審視病例的時間都算進去,無底薪的時薪是多少嗎?.......該死的兩百到三百元!】
本文請勿隨意轉載,也別轉連結。謝謝。
2 則留言:
鞠躬
:)
拍謝啦
偶也素沒梗了才這麼做滴(傻笑)
不過說實話
我倒是很想辦學校阿
但是怕教出來學生都變偏執的說
XDDDD
我也是醫技系畢業的
對你講的話很認同的說
而且有一張醫檢師證照有時也很難保證有工作的說'><'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