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周星馳的表演生涯中最重要的電影。
因為這片的內容與參與演出的經驗在未來定義與左右了他電影的很多重要元素。
其實周星馳主演的電影可以用【食神】作為一個分水嶺,在【食神】之前,他的電影受制於各種形形色色的香港電影人的主觀想法與對市場利益的決策,比如對周星馳讚不絕口的王晶,或是披著電影商人皮的黑道向華強。
在這些人的控制下、影響下拍片,就跟蘇燦在成為乞丐前的人生頗為相似,各式各樣的榮華富貴背後是清朝社會的各種官僚腐敗與百姓冷酷無情。
之後流落為乞丐,就好像電影【濟顛】的票房失利,導致台港電影市場的分裂,進一步讓自己淪落到要拍各種低成本、廉價製作、創意縮水的電影,——那些電影要不創意上很廉價,要不質感、或製作很草率,甚至還遠不如自己尚未成名以前的次級作品,這些電影之所以能存在、能在市場上存活並盈利,其實是「消耗周星馳的招牌」遠多於「周星馳委身於這些電影」。
只是蘇燦的人生會從高處墜落,是因為他自己的輕浮放蕩和不知進取,但「史提芬」的事業會失敗卻是因為「朋友」的陰謀暗算。
周星馳的喜劇大多都是飾演小人物,(就算是秀才狀師,也是蝸居於偏遠鄉下縣城、守著祖產和老婆思考著怎麼傳宗接代。)他們遭遇的挫敗或不如意都還屬於傳統喜劇的形式與功能,想要藉此讓電影在換來觀眾笑聲之餘,還能更貼近觀眾的生活體驗。
也就是說:早些年,周星馳是在演電影給觀眾看,但演電影一事對他來說就只是份工作,是可以跟「周星馳」這個人抽離的。
可能要直到【武狀元蘇乞兒】為止,身為一個演員、或參與一部電影,對他來說的意義才真正超越了一份工作,是他可以真正用個人角度去全心投入與體會咀嚼的。
但是他在當下並不能理解這點,畢竟這部片發生在【濟顛】之前。
所以在【食神】以後,周星馳的電影有個特色:
蘇燦成為幫主後只說自己一心只想救出女主角,什麼逞奸除惡、為國為民,那都是戲謔的話罷了。周星馳也不再談論從國家社會出發的大是大非。這世界上縱使有英雄,英雄的出發點也應該先從自己出發,去抒發自己的情愛、去捍衛自己的尊嚴、去對抗自己的敵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