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過程在我腦海中不停出現並迴繞著的,不是對劇情的感觸,而是幾個簡單的念頭:那裏好像整天都風很大、不管哪裡都風景很美、不赤腳踩上幾回就可惜了那沙灘、原來制式的酒吧沒那麼俗氣、豪宅也不過如此.........為什麼沒多少個澳大利亞當地演員?(除了泰瑞莎帕瑪Teresa Palmer以外......?要命!連酒吧老闆都是澳洲人!........嗯...好吧!我錯了!黑心警官和車場黑手都是澳洲人!這片的澳洲演員還真多!......果然看電影也是要做功課的!)天哪!用電影拼觀光就是要這樣,誰在乎劇情跟觀光有沒有關係啊!誰在乎政治正確啊!未來三年,因為這片而在網路上詢問「這片在哪裡拍的」的人數都數不玩!.......
就這幾個念投這樣繞著繞著繞著......電影結束。
有人說這片像【上錯驚魂路】,我覺得有點像沒那麼香豔刺激的【野東西】,還有角色多一些些的【浮出水面】。
這種低成本、噱頭很多但又不會犧牲巧思的電影,在好萊塢就像月經一樣,隔一段時間一定會、也一定要冒出來一部。(光卡麥隆狄亞就拍過【哈拉瑪麗】跟【浮出水面】。)
不然新人拿什麼證明自己的才華跟本事呢?
剛踏上「我愛看電影」之路的人很適合看這種電影。(沒看過前面舉例的人也不需要刻意去把它們挖出來看,反正就看就是了!)它不會太商業,也不會像文青掛的電影故作氣質和難懂。(可是電影看多了之後,總是會忘記要去注意這類電影的蹤跡。)
它們最大的特色在於低成本製作給人的影像感覺,(因為成本有限,所以攝影機通常都是便宜但影像鮮明的HD攝影機,而且不會額外花錢去作後製調教?)還有劇情不外乎兩種模式,一是「大魚吃小魚」,二是「圍繞著一個地點、或一種身分所發生的事情,藉由這件事情帶觀眾去認識這個地點、或這個身分。」後者有被低成本「恐怖片」給濫用的傾向,(劇情都會圍繞在「房子」、「孤島」、「封鎖線內」...等特定環境中,)所以比較少見,或是漸漸自成一種類型。
至於「大魚吃小魚」的模式,劇情最基本結構就是:A恨B,C幫B,要殺B就要先幹掉C,很不巧C要殺D,而要殺D就要先殺掉A.......;反而其道而行也可以,「大家都愛瑪莉,但只有一個人可以獲得瑪莉的真心,就看大家前仆後繼的被三振、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真命天子。」
又有時因為成本低、沒辦法在畫面上投入太多張力,電影就轉向訴求「沒有人是天使,沒有人配的上『皆大歡喜』的結局。」來讓觀眾重複經歷「這個角色原來這麼壞!」「這個角色竟然是好人!」「這個角色不該有這種結局!」...之類的錯愕,並進一步造成張力。【上錯驚魂路】就是個例子。柯恩兄弟的電影也很喜歡用這種手法,(但是等到觀眾養成了「進戲院看他們的電影就是要有這種期待」的習慣時,他們又推出了「險路勿進」和「真實的勇氣」........真是賤!)
總之,這種電影是好萊塢的月經電影,因為它只需要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帶給觀眾很強烈的創新印象。
至於這兩種模式裡頭,本片屬於哪一種?
它兩種都有!
然後這片是澳大利亞的電影。
故意搞得好像充滿黑色幽默,但其實不是,(我不認為它有什麼高明的幽默可言,)就很平鋪直敘的把所有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只是在螢幕上把整個故事又過度剪接處理了一翻,結局很刻意很多餘、會讓人不禁思考:可以讓人物之間的關係這麼複雜,為何不想個更完美的犯罪計劃呢?
難看........?
是不至於難看。
只是我個人覺得...(因為這片是2015金馬奇幻影展的影片之一。)
大家有點太聚焦在「這是賽門佩吉的新作品」上。
但明明完全就是可看可不看的電影。(但記得......喜歡賽門佩吉的人就別想那麼多了!)
賽門佩吉的演出就是維持那一字號痞痞的、賊賊的賤樣。(這種演出本身不是笑點或幽默的來源,只能說是「容易有喜感」。)
酒吧老闆...才在【甜心殺手】中看他演虐童累犯,但同樣演反派,這個酒吧老闆太典型、太老套了。
泰瑞莎帕瑪Teresa Palmer...其實我的焦點在她身上,會看這部電影主要是想看她會怎麼演個保險金詐欺犯,可惜她講話的口音氣質讓這個角色變的乏善可陳,畢竟她在片中不是脆弱無助的小女人,又不適合演多情劈腿的人妻,最後的下場還好像在嘲諷她演出的【殭屍哪有那麼帥】,(我不是要暴雷喔!)一切只能說都是天意啦!(謎之聲:其實導演很明顯就是要藉由她的個人氣質來強化「這個腳色的柔弱」、或「人畜無害」的印象。)
而且劇情的巧思、還有角色之間的糾葛複雜等級還是輸那些經典一大截!整段故事過程除了讓人想要吐血、往螢幕丟爆米花罵人蠢的窘事外,根本沒多少讓觀眾事後回想起來會驚奇的要素。──【浮出水面】還是這一串作品中的王者 。
就這幾個念投這樣繞著繞著繞著......電影結束。
這海報超級失敗。 不符合電影風格,搞得很像某些拍給雅痞看的黑幫電影。 然後也沒掌握、暗示到各個角色在電影中的性格和定位。 |
有人說這片像【上錯驚魂路】,我覺得有點像沒那麼香豔刺激的【野東西】,還有角色多一些些的【浮出水面】。
這種低成本、噱頭很多但又不會犧牲巧思的電影,在好萊塢就像月經一樣,隔一段時間一定會、也一定要冒出來一部。(光卡麥隆狄亞就拍過【哈拉瑪麗】跟【浮出水面】。)
不然新人拿什麼證明自己的才華跟本事呢?
剛踏上「我愛看電影」之路的人很適合看這種電影。(沒看過前面舉例的人也不需要刻意去把它們挖出來看,反正就看就是了!)它不會太商業,也不會像文青掛的電影故作氣質和難懂。(可是電影看多了之後,總是會忘記要去注意這類電影的蹤跡。)
它們最大的特色在於低成本製作給人的影像感覺,(因為成本有限,所以攝影機通常都是便宜但影像鮮明的HD攝影機,而且不會額外花錢去作後製調教?)還有劇情不外乎兩種模式,一是「大魚吃小魚」,二是「圍繞著一個地點、或一種身分所發生的事情,藉由這件事情帶觀眾去認識這個地點、或這個身分。」後者有被低成本「恐怖片」給濫用的傾向,(劇情都會圍繞在「房子」、「孤島」、「封鎖線內」...等特定環境中,)所以比較少見,或是漸漸自成一種類型。
至於「大魚吃小魚」的模式,劇情最基本結構就是:A恨B,C幫B,要殺B就要先幹掉C,很不巧C要殺D,而要殺D就要先殺掉A.......;反而其道而行也可以,「大家都愛瑪莉,但只有一個人可以獲得瑪莉的真心,就看大家前仆後繼的被三振、最後留下來的就是真命天子。」
又有時因為成本低、沒辦法在畫面上投入太多張力,電影就轉向訴求「沒有人是天使,沒有人配的上『皆大歡喜』的結局。」來讓觀眾重複經歷「這個角色原來這麼壞!」「這個角色竟然是好人!」「這個角色不該有這種結局!」...之類的錯愕,並進一步造成張力。【上錯驚魂路】就是個例子。柯恩兄弟的電影也很喜歡用這種手法,(但是等到觀眾養成了「進戲院看他們的電影就是要有這種期待」的習慣時,他們又推出了「險路勿進」和「真實的勇氣」........真是賤!)
總之,這種電影是好萊塢的月經電影,因為它只需要很低的成本,就可以帶給觀眾很強烈的創新印象。
至於這兩種模式裡頭,本片屬於哪一種?
它兩種都有!
然後這片是澳大利亞的電影。
故意搞得好像充滿黑色幽默,但其實不是,(我不認為它有什麼高明的幽默可言,)就很平鋪直敘的把所有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搞得很複雜,只是在螢幕上把整個故事又過度剪接處理了一翻,結局很刻意很多餘、會讓人不禁思考:可以讓人物之間的關係這麼複雜,為何不想個更完美的犯罪計劃呢?
難看........?
是不至於難看。
只是我個人覺得...(因為這片是2015金馬奇幻影展的影片之一。)
大家有點太聚焦在「這是賽門佩吉的新作品」上。
但明明完全就是可看可不看的電影。(但記得......喜歡賽門佩吉的人就別想那麼多了!)
賽門佩吉的演出就是維持那一字號痞痞的、賊賊的賤樣。(這種演出本身不是笑點或幽默的來源,只能說是「容易有喜感」。)
酒吧老闆...才在【甜心殺手】中看他演虐童累犯,但同樣演反派,這個酒吧老闆太典型、太老套了。
泰瑞莎帕瑪Teresa Palmer...其實我的焦點在她身上,會看這部電影主要是想看她會怎麼演個保險金詐欺犯,可惜她講話的口音氣質讓這個角色變的乏善可陳,畢竟她在片中不是脆弱無助的小女人,又不適合演多情劈腿的人妻,最後的下場還好像在嘲諷她演出的【殭屍哪有那麼帥】,(我不是要暴雷喔!)一切只能說都是天意啦!(謎之聲:其實導演很明顯就是要藉由她的個人氣質來強化「這個腳色的柔弱」、或「人畜無害」的印象。)
而且劇情的巧思、還有角色之間的糾葛複雜等級還是輸那些經典一大截!整段故事過程除了讓人想要吐血、往螢幕丟爆米花罵人蠢的窘事外,根本沒多少讓觀眾事後回想起來會驚奇的要素。──【浮出水面】還是這一串作品中的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