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怪物來敲門】那些故事中的怪物...(寫在電影上映之前,因為我看過小說。)

這個世界本來就沒什麼「道理」,或至少它不是以「讓人獲得幸福」為目標在運作的。

(怎麼最近一堆這樣的故事,就連正要在高雄電影節上映的【屍控奇幻旅程】也是!)

主流的娛樂故事,不管是靜態文字或動態影像,一般來說都不敢太用力去戳破這個事實,所以星爵要被帶走,小鎮要遭遇外星人破壞,媽媽要在陰屍路上生下父不詳的妹妹......

怪物的存在,是要讓人遺忘成長中實際存在的許許多多痛苦。


小說封面(聯結往博客來)

但相較於這點來說,它並不是多特別的小說,只是披著童話的皮後又反其道而行罷了。

故事結構其實很一般,刻意操作了一個「會經歷三個故事」的情境。而這三個故事乍看之下很奇異,但奇異的是它的邏輯非常殘酷!不像是營火旁的述說的恐怖傳說,也不像成人會主動向小孩子說的故事。

貫穿了這三個故事的怪物,存在的目的不但不是要讓人遺忘,反而是要逼人不得不正視!逼人不得不快點把自己體內那渺小微不足道的成熟「擠」出來,去理解自己必須有要流淚傷心、但還是要生出笑容或堅強來安慰別人的時候.....也就是現在。

(因為電影還沒上映,所以無從評論起,只能用小說的內容去臆測,)有點「提姆波頓」,但視覺化奇幻的份量與空間肯定又會略嫌單薄。




【超自然檔案(第十一季) Supernatural(Season 11)】厄運終於結束了



直到第十一季為止...仔細看看,其實這都是一連串事件的延續!

溫徹斯特兄弟一直因為「母親和惡魔的交易剛好是路西法引起聖經啟示錄災難陰謀的一部份...」而成為毀天滅地大陰謀的核心人物。

可是他們總是越搞越糟,總是不停往陰謀中心跳進去,先是放出莉莉絲,接著打破了第一個、與最後一個封印,好不容易阻止了天啟災難,為了避免天使們再次打破封印,他們又釋放出了煉獄中的怪物!(好吧!這不是兩兄弟的錯...)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補破洞...為了消滅煉獄的怪物,兩兄弟讓地獄勢力過度膨脹,所以要尋找封印地獄的辦法,沒想到卻讓不懷好意的天使封鎖了天堂...狀況一路往下探底,最後兩兄弟釋放出了可以跟上帝(光明)相抗衡的黑暗!

這一切終於都在這集結尾收場了!

上帝跟黑暗的大和解!兩個本是從太初就存在、互相作伴的家人,沒有理由應該要仇視彼此!上帝需要收斂自己的自大,黑暗也該收斂自己的破壞慾,然後相親相愛!(這真是有濃濃濃...濃到數不清的「超自然檔案」風格!特別是上帝的真實身分竟然遠在第四季就已經埋下伏筆!)

天堂跟地獄都元氣大傷!(地獄之王克勞利的威望直直落,大概要好幾百年才能再興風作浪!檯面上最強的天使也被剝奪了大部分的能力,而且天使們也徹底唾棄他。)

沒有什麼更大更恐怖的災難陰謀做為伏筆........

兩兄弟只要繼續思考怎麼過日子就好!

左邊是「黑暗」的化身。背景三人是不自量力要挑戰她的天使。


這一季的「趣味特輯」比較弱,玩得沒那麼大膽!
畢竟連「聖誕特輯」、「結婚蛋糕」、甚至「CSI」都被拿來用過。
這一集相較下真的太弱。

(承上圖)
可能是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所以這一集做了些很有趣的案件。
例如這集:奇裝異服的殺人魔!(太B級了!再次登場的Donna警長也很有戲!)

看似胡鬧,但這一季對信仰的辯證非常的嚴謹!

俗世的基督教信仰為了讓「神」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習慣將「神」擬人化。

但這一季就(很不客氣的)指出了「神」是種概念!是光!是善!是讓人感到溫暖與希望的來源!而不是天父、或創造者、或權能者...(那些要驗證跟體驗他恐怖一面的人,請先檢討自己。)

如果非要靠一個「擬人化的形象與互動模式」才有辦法去「信」這個神,那這個「信」一點價值也沒有!

天使也可以是「光」,人也可以有創造力、可以去愛,但要讓人感到溫暖、感到被愛,那似乎都不是大家的天性。

不是說「神是這種能力的來源」,而是──如果我們遺忘了這些能力、或這些能力有多美好,而拒絕去給予、甚至拒絕去接受,只專注在權力、慾望、虛榮心等事物上,並且信仰那些能夠滿足自己的教條或偶像......我們不過是在把神擬人化(認為他也跟我們一樣,會理解我們的需求、進而回應我們的祈禱或奉獻)而已。

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屍控奇幻旅程】沒有真愛,也要精采的活下去

我真心希望這是某種音樂片,所以演員會莫名其妙地開始用口哼出主題旋律,但這並不是。

這也不是愛情或心靈探索電影,而是種極端奇幻、與現實脫節的社會寫實控訴:「流行娛樂如何努力的營造並帶給消費者一種錯覺:生命的意義在於尋找到真愛。」

一堆人活在這種錯覺中,結果大家為了尋找真愛焦慮、為了尋找不到真愛而羞愧(甚至被批評與質疑)...然後看更多電影來遺忘焦慮、買很多心靈書籍來尋找信心、參加相親獲得希望、努力讓自己的品味和行為外表符合主流價值令自己不覺得羞愧...



但生命的意義在於分享、在於懷抱希望、在於不放棄不妥協......其實活著是件很簡單的事!──只要學會怎麼跟自己相處就好!

不要被感情上的挫折或空虛給迷惑、甚至遺忘自己真正的潛能。

或許自己註定要因為追尋感情的方式怪異而被別人批評甚至排斥,但這不是放棄或偽裝自己的藉口。



但這部電影最奇妙的地方在於它不是拍給有這種困擾的人看得。

當屍體再次在眾人面前抖動、甚至排出氣體破浪而出讓觀眾驚覺「這一切都是真的!不是主角的幻覺!」這時才發現:這部電影其實是拍給那些感情順遂而不自覺、總是對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投以異樣眼光的人看得。

一種控訴。懂嗎?



2016年9月21日 星期三

【獵殺U-571】金屬戰爭巨獸的光明一戰



(根據維基的資料,我才知道原來片尾的「向戰爭英雄致敬」是多餘的,並不是本片的初衷。)

不同於大多數美式戰爭電影講求歌頌軍隊同袍兄弟情誼、或是勇於在戰場上為彼此犧牲的光榮與勇氣,(用這種良善來為「戰爭的邪惡」做出控訴。)這部電影反而認為「戰爭是中性的」,人發動戰爭並不是「人性之惡」的結果,而是「當擅長用這種手段(戰爭)解決事情的人」佔了社會的多數時,必然會發生戰爭,(如果有這裏頭有罪惡可言,也不在戰爭本身,而是整體多數的顢頇、固執、冷漠...)

讓人用自己擅長的手段解決自己遭遇的困難,是文明進步的基礎之一。(而不是死硬的抓緊教條來決定人可以做什麼、又不可以做什麼!)就好像「有人擅長發明並設計出U571這樣的金屬戰爭巨獸」。

基於人性之善所產生的怪獸,雖說是怪獸,但沒理由一定就是邪惡的!


從電影的角度來看,U-571就像一隻落在惡人手中、被惡人駕馭驅使的怪獸。它不甘心、意志消沉、放棄存活的希望,本來被美軍炸彈炸毀(可能)會符合它的期望,但命運似乎給它最後一次爭取榮耀的機會,讓它可以肩負起護送一票美軍帶回可以扭轉戰爭情報的機會。

這支(被巧妙地擬人化的)金屬戰爭巨獸其實是本片的主角、本片的主旨、更是本片的靈魂。(【英烈的歲月】就是無法擺脫以人為中心的戰爭電影。)



但不是說戰爭中所有的行為都是合理的、被允許的,但戰爭是集體意志的結果,長遠來看,它本身也是人類文明提升、人性淬鍊演化的正面環節!而不是因為它襯托了什麼人性的良善。

如果問我是否有證據支持這樣的論調,我會抬頭挺胸的回答:「沒有!但如果這是錯的!事實是人類非要靠單純的良善行為才能進步進化,那人類遲早會因為偶爾的集體失序而邁向滅亡的命運。所以我必須要這樣相信!」

另外,本片的主題旋律非常耐聽........

第一首...未來再補上說明... 第二首...未來再補上說明...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魔女嘉莉】克蘇魯神話文學

這幾年可能開始會有很多人聽到「克蘇魯神話」這個詞,但相信大家還是搞不太懂這個名詞對後代恐怖題材有多大的影響。(自言自語:我自己呢?我自己又搞懂了嗎?)

譬如【幽靈人種】(和其他帶有科幻成分的殭屍恐怖片)其實最早都是克蘇魯神話文學的一環。

【鬼玩人】中讀了只會給自己招來厄運的【亡靈之書】概念明顯也有克蘇魯神話中【死靈之書】的色彩。

至於史蒂芬金本人更是不吝於表示自己對克蘇魯神話的愛好,而原著小說明顯的使用了克蘇魯神話文學常用的一些技巧與形式...像小說開頭直接向讀者「諭示」結局是場悲劇,但卻不說清楚悲劇的全貌,然後不會從頭到尾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稱,而是不停插入「書信」和「報告」,來將故事的全貌越說越模糊。

另外,它也使用了克蘇魯神話看待宇宙或人間萬事的觀點與標準:人的善惡價值觀其實是很渺小的!──所以它原本無意譴責校園霸凌,(雖然後來的電影版都會把霸凌的成分給挑明並放大,但這些學生的行為並沒有超越人群互動的負面模式,而且對於被霸凌者來說,身為仲裁者腳色的校方或師長們處理的方式帶給被霸凌者的傷害經常不小於霸凌本身,)更不是要譴責或嘲諷世俗常見的宗教狂熱,(母親的作為已經不是用宗教狂熱就可以解釋的程度,很明顯帶有多種自殘之類的重度精神。)

不管是哪個版本的電影,好像都不會提到、甚至暗示的,是嘉莉其實是惡魔之女!她母親雖然說自己是被「強暴」,但小說又清楚的暗示「她和丈夫並沒有性生活」,也就是說「她其實很清楚自己不可能懷孕」...如果不可能懷孕,那嘉莉從哪裡來?

所以這故事就從一個略帶點俗氣的警世預言忽然轉變為道德與價值觀中空虛無的異色神話!

究竟是神降下了嘉莉這樣的災難,為的是譴責這座小鎮腐敗的居民?或是這座小鎮只是惡魔惡作劇(讓嘉莉誕生於這個世上)下的犧牲品?(或一切本來就沒什麼道理!)

電影講的很明白,小說原本寫得很模糊,資訊非常多、但卻經常互相矛盾、而且都不是最有公信力或優先性的資訊。(A認為嘉莉是個普通的小女孩卻不幸有著這樣的母親,B卻認為嘉莉從小就不經意地釋放出容易引來天譴的能量...諸如此類。)

不過顯然數十年過去,電影觀眾和小說讀者間的鴻溝始終沒有縮小。電影始終不能像小說那樣自由自在地利用懸念讓觀眾去自由想像,始終必須要肩負著提供標準答案的責任,不然這樣的電影只會引來觀眾的不悅、甚至唾棄。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絕境之南 South Bound】最後剩下良心

這是部由五段故事所構成的電影,五段故事都圍繞著一個沒有名稱、只有一個「往南」指引作為入口的小鎮。這個小鎮乍看之下很正常,可是卻有著陰陽魔界般的離奇空間和怪人怪事。

雖然故事的風格都不同,但每一段故事的結尾都會做為下一段故事的開頭。

例如第一段故事收在旅館的房間A,而隔壁的房間B剛好住著下一段故事的主角們。第三段故事的「藏鏡人」在第四段故事中走進了一間破酒吧,而這間酒吧剛好是第四段故事的主題....



但最奇妙的地方是...按照這樣的邏輯來看,故事的時間線其實是連貫的,可是第五段故事的結尾卻是第一段故事的「前情交代」。

在第一段故事中,觀眾看到被惡靈追殺的兩兄弟,卻不知道他們做了什麼事情,直到第五段的結局,觀眾才恍然大悟......結束後就接上了第一段、形成一個迴圈。


其實五段故事剛好是五種美式恐怖片的典型,不管是劇情或技巧上。

例如第一段的惡靈其實帶有外星異形的特色(預告中有出現),結尾的無限循環空間(一路往前卻不停走回到同一個地方)更是種巧妙但又基本的攝影技巧。

第二段則是典型的「邪教」題材和「監禁虐殺」(只不過省掉了虐殺)。三個少女間的互動則是直接了當點名了很多恐怖片的邏輯:這些人的友情裂痕早已無法修補,只是他們一直選擇忽略、然後又不經意地戳弄它,這才是決定他們悲慘命運的關鍵。

第三段其實比較乏善可陳,就是示範心理變態殺人魔怎麼玩弄一個單純善良的人。(雖然技巧最好。)

第四段則是指出了另一個恐怖片常用的梗:人們會堅持要找回失蹤的人,不是因為基於對這些人的愛,而是基於自己愧對這些人的內疚、希望這些人能夠回來好讓自己有機會彌補,但這種本於自私的追尋救贖總是會導致他們走向地獄。



有時候,很多題材乍看之下很驚人的恐怖片,最終成品卻讓人有種說不出來的糾結感,好像某種本來可以舒爽暢快地體驗一路上不停被打斷,最後只剩下被打斷的不悅、舒爽暢快一絲不剩。

因為這些恐怖片本來都只值二十五分鐘(甚至不到)而已!但為了要滿足一部電影篇幅、還要讓觀眾不會抱怨「不知道電影在講啥」,所以就開始塞入膚淺的橋段、解釋,用灑狗血劇情賦予它意義........

2016年9月11日 星期日

【活屍大丈夫】老兄!快點放下那隻兔子!(註定失敗的婚姻是怎麼發生的?)



乍看之下這就是另一部「一票年輕人結伴去森林中度假但事情卻完全失控」的電影。但其實又是一部用殭屍危機來隱喻人類文化結構荒謬的小品佳作。

大部分的殭屍電影旨在呈現人性之呃,喜劇化以後則是呈現人性的荒謬,例如惰性或茫然不知上進,本片則是........後面再說。

不過還是先介紹一下劇情讓大家比較好理解吧...

小屋組的腳色有主角史提夫和妹妹莎拉、妹夫兼好友克雷格、與未婚妻提娜。這組人會出現在電影中,是因為主角為了讓未婚妻可以從籌備婚禮的緊張情緒中釋放出來,所以策劃了這趟森林小屋之旅,沒想到在前往小屋的途中,車子撞到一隻「(吸了殭屍血所以也屍變的)蚊子殭屍」......

另外還有殭屍獵人麥克斯與潘妮洛普。麥克斯是個有童年心靈創傷、只會用暴力解決事情的大老粗,潘妮洛普只想著靠狩獵殭屍出名、其實根本不在乎麥克斯死活。

飾演殭屍獵人麥克斯的的史提芬馬克哈提經常出現在大大小小的電影中,(年輕一點時更是很多預算不足、製作精良的動作片反派第一把交椅!)還有影集「殺手十三 XIII」中很吃重的腳色。

主角的好友克雷格...戴上墨鏡後,他就是【惡靈古堡】系列中飾演魏斯卡的演員。





電影開頭,殭屍獵人殺殭屍的方式真是「耍帥度」滿點。(有點像是回憶史提芬瑪哈提年輕時的英姿,可惜跟正格動作片所追期的帥氣度滿點還是有差,戲劇效果做的很刻意,但喜劇效果絕對有出來。)

主角一行人鬥嘴的方式真的讓人聽了想要把自己的腦漿從耳朵裡面掏出來!這是本劇最大的敗筆!它的台詞相較於劇情之下真是黯然失色。

但等到主角開始殭屍化後,劇情的亮點才出現...

先是做了個大家一起吃人腦的夢,接著發現未婚妻的兔子寵物腦袋好香......(暴雷:預告片中他把兔子放回籠子裡了。)

等到大家開始發現他「可能」是個殭屍時,眾人的態度差異對比格外諷刺...

主張要送主角就醫的妹妹其實只是想把問題丟給外人(醫生)處理。

妹夫根本是個搞不懂事情嚴重性的大傻瓜(直到主角聞著他的腦袋出神才意識到吃人腦殭屍是多危險的東西)。

一心只想著確保婚禮能如期舉行的未婚妻根本搞不懂「一場婚禮」和「接下來的人生」之間有多大差距。所以雖然只有她明白「把未婚夫送給人家研究製造殭屍疫苗」等於把未婚夫送入虎口,但應付一隻殭屍的疲憊遲早會把兩人之間的愛意給磨耗光!她遲早要面對「老公是個愛吃人腦的怪物」的事實,──就好像主角或現實中那許許多多的男人遲早要清醒:你娶了個要命的妖婆!

電影最後妹夫天真的以為殭屍獵人有治好主角的方法,妹妹和未婚妻則是以為「就幫他找人腦來止餓就好」,結果兩人抓了個性格惡劣、渾身酒氣口齒不清的壯漢,然後丟了個工具箱給主角要他自己想辦法把腦挖出來吃掉,可是連殺支兔子都要猶豫半天的主角怎麼可能做到這件事呢?拖半天,壯漢醒來發出口齒不清的鬼吼鬼叫,殭屍獵人踢開們闖進來,看到倒在地上慘叫的主角,二話不說就拔了槍.......想也知道他把誰當成殭屍........



電影不像其他喜劇用「眾人都從荒唐悲哀的命運軌道上清醒後脫軌」收場,而是選擇讓荒唐加倍、悲哀升級的方式,讓觀眾做主角和未婚妻婚禮的見證人.......

剩下的都歸於觀眾自己的想像。

也許不用想像了,那太明顯了。

(不要告訴我:時代在變,家庭的型態和夫妻互動方式也在變。)

【阿波卡獵逃】文明的崩壞與重生

「種族歧視」這類將哲學教條化後延伸出來的概念支配著我們今人看事看物的觀點和思考方式。

但其實沒有什麼東西是真的比較高尚,更沒有什麼東西是真的比較低等。(從某種觀點上來看)歧視的本質並不是刻意要營造社會地位誰高誰低,而是大家在面對有外來者出現、或社會結構轉變(增加新階層)時,用來調適自己的方式。

也因為大家太熱衷於探討「種族歧視」這類的議題,所以很少人會去思考:文明社會以為自己成功克服了某些災難或悲劇般的命運,例如饑荒和瘟疫,但會不會那些災難或悲劇般的命運只是用不同的形式顯現而已?

(【泰山傳奇】中,就有類似的思維。文明世界的人類經常低估了「動物的靈性」,而講出「那只是動物」之類的話,但尚未沾染文明或科學氣息的原始部落,一樣也會說出同樣的話!──錯估了身為人的意義,並不是現代文明才有的通病,而是種一直存在的現象。)



如果接下來去討論飢荒跟瘟疫的戲劇性意義,那就太好笑了!因為現實並不是戲劇,飢荒或瘟疫存在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觀眾可以解析符號意義、或是得到啟發,更不是製造三幕劇中的轉折點。

(就好像導演說的:「這部影片並不是一部歷史記錄片。」)



但,雖然這部電影所描繪的馬雅文明末世(被學術界抨擊)嚴重失真,今日文明世界確實存在著叢林與石造城市的區別。

電影中,真正「餵養」人的東西仍舊是產自叢林,石造城市靠的是武力與迷信,來強迫前者的住民交出食物甚至自己的生命。

同樣在現實中,政府、金融體系、媒體...等各種並不直接「餵養」人,但卻有能力影響人、重新分配人的產出、決定哪些人能獲得資源的機構,不就是紛紛集中在大都市這種「石造城市」裏頭嗎?
而這石造城市外圍、甚至底端,就是許多負責「生產」並「餵養」石造城市的「叢林」。這些叢林裏頭又有農村、有工廠、有服務業.......

每當經濟體系發生波動,或國際外交發生重大衝擊,聚在石造城市中的官僚、學閥、資本吸血鬼...就會聚在一起,試圖將過錯推給工廠叢林、農村叢林......或是告訴大家應該藉著犧牲叢林裡的居民,來穩固自己的利益與地位!

不管是用武力或用謊言,叢林裡的人總是會被半強迫的懷抱著不安與(對自己未來的命運根本一無所知的)恐懼,被帶進石造叢林中。

可能是來找工作、可能是來念書、可能是來築夢、也可能是受到體制權威的呼召...

有些人可以在石造城市中的某些行業(例如軍隊)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產生一種自己屬於這個體系的錯謬,有些人勉強在底層的人群中找到奴僕的位置、餘生就一起隨著高處的人編織的謊言而情緒起伏不定,有些人走進去...根本是被當祭品的。

想逃?...別討論那麼遠了!那只是電影製造戲劇娛樂效果硬要加入的情節。

真正該思考的是:今日的文明何時會步上馬雅文化的後塵?

2016年9月6日 星期二

【芝加哥打鬼】More Brains~~~~~(我心目中永遠的殭屍片之王)

【活死人之夜】的概念很先進,但實際製作的技巧手法其實相當保守老派。──所以當代的評論說這部電影是「毫無節制的施虐與受虐」...我頗為認同

因為【活死人之夜】的觀念實際上還是被當時的電影技術瓶頸所限制,所以電影節奏不夠緊湊、電影拍攝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間讓這類的鏡頭和情節佔據太多影像篇幅。

(可是電影節奏太過緊湊、導致必須要填塞許多橋段與細節,也產生了相對應的缺點,更何況「虐殺行恐怖片」的誕生後,只能說這是個不痛不癢的缺點。)



本片作為一種文化代表,絕對有能力跟「活死人之夜」相提並論。
https://www.tumblr.com/search/the-return-of-the-living-dead


1985出品的這部電影觀念就先進許多了!(不是說本片比較優秀!這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可能是因為民風也比較開放,所以對於女體的裸露或剝削就更肆無忌憚。可是這種在恐怖片中裸露女體的作法已經不是什麼創意,而且本片的拍攝毫無美感可言!變成了一種噱頭或是「音樂節奏」的配菜。

那種在封閉空間中的絕望感很明顯的是沿用了「活死人之夜」的要素,──殭屍動作快慢並不影響這個要素帶給觀眾的恐懼感,因為「活死人之夜」追求的是種「殭屍末日」,(期望如何在這樣的末日中獲得拯救是很奢侈的!因為大家的理智都已經被「將被生吞活剝」的恐懼給吞食了!)但這部電影則是單純地用科幻要素把殭屍轉為一種新型態的怪物。

所以後者是被怪物給封閉,但前者卻是被自己的恐懼所封閉。

這是為何本片在我心目中是永遠的殭屍片之王。


但真要我為本片下評論...

電影應該要能夠反映出時代氛圍(記錄時代的樣貌),而不是被時代氛圍給反利用!

不管是港片最近總愛加入「民運抗爭」的相似情境,或是「活死人之夜」的「種族主義」,我認為都是電影被時代氛圍給反利用的結果。

(所以電影預算一增加後,喬治羅密歐的「活人生吃」就很成功的把美國人的購物文化用非常「巨大」且顯眼的方式放進電影中。這等於是承認「活死人之夜」受限於成本,所以必須要在內容上做出犧牲。)

相較之下,本片為(龐克)次文化(電影中的腳色)所做的紀錄,分量不但多、形式也多元化許多!──因為這些人是主角,而不是配角。本片當然沒有辦法達到紀錄片的層級,但相較於只能在其他電影中擔任跑龍套雜魚或純粹的負面腳色,本片觀點絕對很中性。

這是本片禁得起我細細咀嚼的地方。


另外,作為一部「怪物化的殭屍電影」,本片沒有使用「毫無邏輯」或「毫無鋪陳」的手法來描述怪物的能耐,──安排一個腳色走在黑夜中,接下來觀眾只能等著被毫無徵兆的「怪物突襲」給驚嚇。

這類型的電影、或這類型的手法,在1985已經是非常的普遍了,但本片沒有追隨這種俗套,在這方面的安排走的還是非常古典老派!(像編劇/導演就刻意在電影開頭安排了一隻復活的殭屍躲在地下室,觀眾全知情、唯獨劇中腳色一無所知,要一直到了電影中間以後,才又安排了一位最柔弱無助的女性獨自走向那個地下室......如果是希區考克拍殭屍片,電影大概就會是長這樣。)


至於死亡是不是真的那麼痛苦......(不要懷疑,這麼一部氣氛這麼熱鬧的恐怖片,竟然在劇情最緊張的地方忽然插入了一段「偽‧挖掘生命真相」的對話。)



Don't know, and don't 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