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變蠅人2】觀點很溫和平實的恐怖片,可惜剪接很糟

【我並不是很懂攝影或是構圖之類的學問,所以很少這樣寫文。如果內容覺得水準不高........我認了!歡迎提出指教。】

這部片最大的敗筆應該就是剪接很突兀!那水準大概是...讓麥可貝的【變形金剛】像是羅浮宮珍品的水準。

可惜,或說幸好,它的劇本還挺細膩、但又不會太賣弄太刁鑽,觀眾都可以感受到、並且自己設想「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只是一旦意識到「電影交代故事」的節奏其實被剪接給中斷了......這整部片就變成鱉腳的三流作品。



第一集在恐怖片之林中是永遠的經典。不但是經典,更是楷模。

冷酷邪惡的,永遠不是科學家,而是冷酷邪惡的人。──不是人的職業或天份在決定人的性格善惡。

而旁人來看,所謂的邪惡對當事人來說,往往就是場單純的災難和悲劇而已。所謂的人性善良純真,其實是很脆弱的!很容易被扭曲甚至拔除的!

很難懂!(或是說很難接受。)



或許是這個原因,所以在續集中變身為繭的前一刻,主角也迷失了本性化身為沉迷於體內即將覺醒的力量的怪物。(扭曲主角原本性格的並不是科學,而是人對於力量的渴望;獲得力量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過程也很漫長,充滿了各種痛苦與煎熬,所以我們很容易分不清究竟是這個過程扭曲了人,或是單純的「獲得力量」扭曲了人。藉由導入科學這個要素縮短了過程後,這部片等於選擇了後者。)



但這部片最獨創的,或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觀點,是它把父愛黑暗扭曲的一面隱藏在資本主義企業的貪婪之後。

這個企圖掌握主角生理奧秘的大企業家巴托克,跟後來電影中經常出現的邪惡企業家不同的地方在於...

他對主角有愛!問題是這份愛不足以支持他產生想要改變主角命運的想法,反而讓他將自己的動機合理化,──在主角短暫的正常人生中讓他衣食無缺、將現實人生會有的困頓阻礙都從他的生活中移除,然後等著接收他生理變化後的成果。

還是那句老話.......這一切聽起來很熟悉,對吧?前人不思考如何解決眼前的危機,只想著抓緊機會搜刮資源餵飽自己,然後指望後人出來收拾殘局後,自己再優先收割成果.......

 或許,這部片並不是什麼科幻片或科幻預言,只是單純的對現實常見的家庭倫理「黑暗」提出控訴罷了!(同時也讓世間的兒子們對父親消極但又全面的掌控做出了反擊!)



可能是因為「異形」立下了一個標準極高的典範,整個80年代後期的科學怪物造型幾乎都只能淪為「品味低俗」的象徵。但比起知名藝術家所設計的異形,這部片的怪物其實更吸引我。

不過部分原因是因為「異形」的拍攝難度相較之下高很多,所以經常遮遮掩掩、讓人看不清楚。(那種「想看清楚那是什麼」的焦慮讓我對異形的主觀感受一直不高。)

說到攝影,這部電影的攝影在B級恐怖片中水準也不俗!畫面的結構時而大膽,(用簡單的東西來用腳色的感受帶給觀眾「衝擊」,而不是單純的客觀觀賞而已,)但又時而走細膩路線去呈現腳色的情感。

就好像主角的母親第一次看到這個傳送艙時一樣,這其實是很不起眼的東西。
但這時卻顯得異常巨大、而且暗藏著邪惡的力量。

依序用相同的視角彼此觀察彼此。

兩人第一次見面,對稱的畫面。
可能某些學院派的會說這種分割比例根本不標準...
但我比較喜歡這部片。
這...才是兩人真正的第一次見面。
先是遠景,一樣用同樣角度觀察彼此,然後再用近景呈現彼此對彼此的感覺...
(很可惜,那「感覺」並不特別,缺乏火花,變成很平庸的一幕。)
(男女主角之間的演出缺乏火花,是這部片的另一個大敗筆。)

這也是很奇秒的構圖。

隨著影子曼慢慢慢慢的...增長,兩人踩著音樂「跳」進實驗室...



還有各種B級恐怖片會出現的東西.......幾乎是大雜燴!

鑽進通道中,不知道盡頭會有什麼。

看不見全貌的兇手拖著屍體,繼續尋找下一個受害者。
地窖,地窖內的怪物,期望被毀滅的悲鳴。

很典型、缺乏考究的實驗室。

痾.......忘了為什麼要擷取這張圖......

如果沒被砸破,不會想到這其實是鏡子上的倒影!在當時算是挺有創意的一幕。
(如果有人知道更早使用這種創意的電影,歡迎提供給我。)
個人是認為這部片很適合剛開始看電影,又不會拘泥於「一定要追逐最新最先進的視覺技術」的初階觀影人。


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

【跨界失控】幫年輕人灌輸「無法融入主流」焦慮的三流科幻

很多人私下很好奇「你認定電影好壞的標準怎麼經常和別人不一樣...而且是嚴重不一樣!」

我覺得馬欣的文章算是個比較好的解釋(不用我自己親自慢慢說)。

遺忘與被遺忘,有記憶以來,現代人就感到自己可能會被遺忘,因為我們既是個人,也是人牆中的一份子,我們是自己的高牆也是蛋,我們從小一圈一圈地圍好,等著玩到遊樂園最高階的設施,也有人為了怕被遺忘,緊握著號碼牌,盡量融入這社會,有的盡可能讓自己變得活潑又開朗,因為「被遺忘」被設定在遊樂園的選項中,沒有逐個玩、套餐似地大力玩,你無法被留在遊樂園裡的,被遺忘的危機感,始終在背後虎視眈眈,儘管我們轉過頭可能什麼也沒發現,但一回過頭,「它」始終在背後盯著你。」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注意到電影(不分中西日韓)已經淪為一種建立在這種模式之上的傳聲筒,──變成「它」的武器。

【鬥陣俱樂部】對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將人簡化成消費者的控訴已經太小兒科了!(因為那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策略。)

像【辣得要命】中,更是指出都會與郊區的青少年在生活形態上的差距,其實就是「在遊樂園中的等級差距」,甚至默默的暴露出「無奈地接受這種差距」已經變成了「美國文化」的一部份。



電影或戲劇,應該是種人對於生存、生活、存在的熱情(想活下去、想活得更好、好奇怎樣可以做到)的展現。

沒有這種功能的電影即使撒入大量視覺娛樂、節奏精準俐落、演員顏值高........再怎樣我也不會承認這是種「好電影」。



【跨界失控】實在是部不怎樣的科幻片。

它刻意營造出自己在用很有系統或邏輯的方式設想「時空旅行的規則」,但其實漏洞百出。

而且這個漏洞更是直白的暴露出了這部電影真正的意圖........

為什麼帶走一隻狗、扭轉上課報告成績、去報復霸凌自己的人、買彩券,不會引來嚴重的後果,但僅僅是參加一場音樂會,卻可以造成那麼大的改變?

而且,為何參加一場音樂會可以做為「友情」的見證,但一路走來在計畫、研究、實作一台機器的過程中,卻沒辦法讓他們有同樣的感受?

這中間當然牽涉到「我們的文化始終敵視科學家,因為科學家是建立客觀現實、破碎人們用主觀迷信與期望來定義幸福之權力的敵人。魔法不能讓人飛,流體力學才可以;祈禱不能真的治病,醫學才可以;行善不能讓人生活變得富裕,背後有經濟學原理.......因為科學家是如此的討人厭,所以在戲劇中,他們都要狂妄自大貪權,但在自己的失算面前又顯得無比渺小、可笑、只能等待無知大老粗拯救........」

但我想它真正的意圖其實就是在告訴年輕人「遊樂場不單單是個遊樂場,而是你後天人生中所有幸福的根本。如果沒辦法進場搶到好位置、玩個過癮,那你的人生註定很失敗很不幸。」



這片暴起暴落的評價跟口碑除了是因為電影的內容其實偏向單薄(只是為了年輕人而設定的電影),我相信也證明了時代還是會進步的。

但另一方面來說,人們只是習慣了、希望用來填塞給自己的謊言跟假象要更精密高明而已。


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

【魔鬼剋星(2016)】修身、齊家、平天下

禮拜天下午二刷本片,感動到不行。

以(純)喜劇來說,本片在我心中絕對是能跟「摩登時代」並列的作品!

(以下狂劇透...甚入!)



四個主角,其實象徵著四種「有能力影響世界」的類型。(這種影響是正面的,而不是單純的「我行,所以我想怎樣,你們都要買單!爽啊!」的那種狂妄。)同時也是很多人的寫照。

有A(不說是誰),滿腦子天才點子,還碰到恩師(舊版女主角飾演)啟發...但她胸中既無願景,天生個性又怪異導致她也不知道怎麼融入這個世界,只能落得哀傷「自己的人生只能這樣嗎?」或是好奇「我的生命到底有什麼意義?她後來在餐廳敬酒時,雖然主要是集中在表達自己有多慶幸團隊的存在,卻是有輕描淡寫的帶給這種哀傷來當開場.......

還有B,凡人傻大姊一個!完全不知道自己(因為興趣而培養出來的知識)有什麼潛力,安於當個小人物。但她的加入其實是這個團隊收到的第一個肯定!後來若不是有她在場,A可能被惡鬼丟出窗戶摔死了!

其次是C,做事毫無章法(也不尊重規則)、容易分心被小事帶起的情緒左右自己的焦點,甚至有點自私,但她卻是個「富有願景的領導者」。

最後是D,她是唯一真正在成長過程中看過鬼的人,可惜她自己不能堅信自己所見所經歷,而這顯然是她第一次跟C拆夥的原因!...跟主動選擇相信的人相比,沒有機會拒絕或選擇的人,一旦有機會後,都會毫無道理的轉為否定態度!(好政治啊!...不多解釋!)但如果她沒有轉為否定態度,C就不會碰到A,更不可能吸引到B加入。



但團隊絕不是成員到齊就好。

直到D回想起來...她們是真正的科學家,而科學家會抱著開闊的心胸去接受任何可能,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看過或遭遇過...這個團隊才真的又更上一層樓!

這重要嗎?......看起來是不太重要的!因為從某種後設角度來看,是否有此體悟確實不影響她們打鬼或阻止最後的陰謀。但,不停打鬼打鬼打鬼...然後又不停被政府當衛生紙......會累會膩會厭煩會不滿...最後團隊會解散!(電影結尾時如果留給觀眾這樣的印象,大家大概會好奇「這麼有趣的電影怎麼看完接下來一整個月的心情都很差!」)

但這個認知把大家更深一層凝聚起來!(也讓觀眾相信「這是一個可以長長久久走下去的團隊!」)

所以...這是一條充滿尷尬的路...大家轉了很多彎,繞了很多圈,可是沒有一個經歷是多餘或白費的!(可惜票房似乎不買單。)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都跟主角一樣。

要遷就名不見經傳的爛公司內的爛辦公室。

要屈從大公司的官僚體系,奉承那些帶著體系光環自以為是的上級。

或是坐在售票亭裡,日復一日的被忽視........

我稱這個為「人生的尷尬面」。

人總是有要面對這種尷尬面的時候,但這部電影卻是在「表明」這種尷尬面的好處,(因為裡面暗藏各種機會),而不是自以為是勵志的告訴大家「怎麼避開」、或怎麼用傲骨打臉這個世界。(這是新版遠勝過舊版的地方。舊版或許好笑、劇情更流暢,但卻沒有這種謙和。)

奇妙(或可惜)的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刻意去避免給人「她們能成功是因為她們是女人」的印象。

因為電影不能免俗的開了很多性別刻板印象的笑話,其中就包含了「對女人能力的質疑」,偏偏劇中腳色從沒真的說過、或抱怨過「瞧不起女人嗎?」──顯然電影只是在用那這種歧視去強化主角們的尷尬。因為主流社會會歧視跟質疑任何不遵循體制,或任何會威脅現有體制的人跟想法,為的是要讓既得利益者的「刻意反對與阻擋」看起來只不過是「沒有積極配合」而已。這種挫折不是只有女人要面對,男人也需要!去刻意用主角們女性的身分抨擊....等於是在羞辱長久以來在這種體制風氣下掙扎求生求成功的廣大男性!

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它既沒有討好女權主義者,同時也觸怒了對女權主義反觀的人,(奇怪?那不是在說我嗎?)





我們這個社會對於「現實世界」的真相總是習慣說一套做一套。像刻意不告訴年輕人人生是存在這種尷尬面的,所謂的成功不是指「避開」,而是要不被打倒......

但如果能這樣做,年輕人就不會遵從師長的指示教誨,更不會屈從教育體系的規劃。(然後一堆老師跟教授們就要失業了.....)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魔鬼剋星(2016)】被裝在巨型跳蛋裡的惡鬼把不相信女人能夠掌握自己身體主權的男人丟出窗外...



舊版做為結合了靈異跟科學的俗濫科幻電影開山之作,它其實給普羅大眾一個印象:科學很有趣,科學家很酷。

新版並不能超越舊版,但它卻不停向舊版對世界造成的改變致敬。所以幾個主角都是電影世代的人!影響他們人格的不是偉人事蹟,而是電影!

但不管新版或舊版,他們的「科學」本身實在難端上大雅之堂,不是因為它的缺乏考據,而是因為裡面充滿了低級過時的形象符號。

舊版的【魔鬼剋星】中,用來裝惡鬼的機器是個方型盒子上面有兩片開闔的板子,形狀結構根本就類似女性的陰唇。──所以,英雄注定要經由被物化的女性肉體進行性交(朝裡面噴入巨大陽具噴射的「生命能源」)來封印現實世界的混亂邪惡...「這是何其神聖的使命與行為。女權主義者有什麼好抱怨的?」

聽起來亂七八糟,但這個新版實在有過之而無不及。

像:女主角老是被顏射!而且整個團隊草創期最重要的幾段經歷都是以顏射作結!(「好開心啊!我被顏射了!......啊!我因為拍這影片而被開除了!」聽起來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像:用來噴射抓鬼光束的「陽具棒」竟然在女人手中有那麼多用法!(後段主角們要收拾從靈界入侵紐約的惡鬼,製片團隊幫他們設計的戰鬥動作在影片中效果並沒有那麼好。感覺瞬間變成一部為了「新潮」,就設計了很多華而不實動作場面、破壞了整體協調性的B級動作片。)

像:改用「跳蛋」來裝惡鬼,而且還讓裡面的惡鬼把質疑女主角們能力的科學家丟出窗戶!



但除了「這個」缺點以外.......

它用更忠實的手法重現了高科技創業在新時代的樣貌與難處。人才難找,有時候連遷就次衣等人才都要碰運氣;技術專利可能都捏在別人手中;學院派不給自己好臉色........還有節節高升的房價、和一年比一年更自我膨脹的官僚法規........

比起只會歌頌成功者的半自傳型電影,這片其實才是普羅大眾應該看的電影。




2016年7月19日 星期二

【音樂】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You - Stealers Wheel









2016年7月18日 星期一

【美國狙擊手】德州硬漢的人生觀──人是可以「征服」戰爭的

照片取自電影世界

原來...人真的可以「征服」戰爭,而不是任由戰爭扭曲自己、左右自己、決定自己...

而且人不單單是自己有「力量」征服戰爭,還有能力把這種力量分享給別人...

跟全世界分享並見證這種奇蹟,這價值遠遠大於控訴戰爭的殘酷或國家政策的錯誤。

這份奇蹟很大部分要導源於主角的人生觀...我也是看了本片,才理解原來這就是所謂的德州硬漢!這是就古早西部片中對於西部牛仔在荒野中四處漂浪放牛的生活所懷有的浪漫根源!

人活著要追求幸福、追求快樂安適...這些都是都市雅痞、或已經淪為「郊區」的文明人所求的生命價值觀。

但對於還「活在」荒野中、能深刻體會大自然的原始野蠻與生命無常的人來說,人活著只為了更天地、跟世人、跟神、跟自己證明「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人只需要靠最單純、最純樸的「自己」,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或天地萬物,不需要物質文明所帶來的享樂或安逸,也不需要信仰。)

帶槍、用槍、用槍奪走別人的生命...這中間並沒有什麼道德的兩難,不能貫徹自己「當個男人」才是道德的兩難。(所以開槍殺老弱婦孺,對他來說沒有什麼難處,真正的難處在於「如果有機會,他還是會期望對方丟下武器走開。」)

也因為他是這樣的人,所以他才能放下世俗的道德難題,專注於自己在戰場上所經歷的遺憾與掙扎。(那些他沒救到的,還有那些他期望放下武器走開的。)



全片完全不靠浮誇的藝術技巧或演員(厚重)的演技...就連戰爭場面都很收斂。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實至名歸!



但這部電影真正驚人(而且可能導致它會在奧斯卡獎上輸給其他作品)的地方...應該是它對美國虛偽的「內省」提出的控訴!

如果去一趟戰場,可以讓人得到創傷後壓力症(PTSD),何況是那些天天活在戰場上的人........

懂了嗎?...其實恐怖份子們不過就是另一種型態的PTSD罷了!(所以西方自己內部本身也會產生恐怖份子!)

帶有同情色彩的自省或自我譴責,根本對問題沒有幫助!更何況那些恐怖份子們也從未尋求過幫助,他們所屬的社群也從未想過建立屬於自己的自助機制,........簡單來說,他們刻意讓自己不要復原!

去同情這樣的人...有意義嗎?

同情跟自省,應該是要獨立的兩件事。否則,難道今天美國的暴行沒有受害者存活,大家就可以高枕無憂、假裝沒這件事?



導演當然不是要「恐怖份子們」學習本片主角自我療癒的過程。

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PTSD,但卻沒有人重視,大家應該先從自己周遭的PTSD開始...勇於走出來面對、樂於放下成見(和批評)去理解人家的創傷與壓力.........

不過,這不過是再次證明了本片不凡的價值而已。

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蝙蝠俠(1989)】這是個人類戰勝惡魔的奇幻故事,這也是個講述凡人如何走完成為英雄之路的最後一哩的過程。(諾藍版的蝙蝠俠永遠比不上!)

其實這是部風格走奇幻的電影!



但這是導演「詮釋」蝙蝠俠所處的世界的方式。

這不單單是個建築怪異的世界,同時也是個真有惡魔存在的世界!小丑就是種披著人形外殼的惡魔!人類的形體就好像蛋的外殼一樣,拘束著他的惡魔本性。(在此之前,他還是個會忠於手下跟老大的普通黑道份子而已!)

結果,在城市暗處中四處遊蕩尋找獵物發洩怒火的狂人,無意間把惡魔的外殼丟到化學藥劑中給毀掉了!

雖然現在來看,可能會覺得這沒什麼,因為影像跟數量規模隨隨便便就可以勝過這部1989年的電影,但考慮到1989年當時的技術跟電影成本後來感受,小丑的犯罪明顯瘋狂到毫無分寸跟目的可言,只是為了引起恐慌跟令人懼怕!(展現邪惡?)

所以...惡魔誕生,在高譚市肆虐,另一個躲在暗處肆意妄為的狂人要挺身而出用智慧解開毒藥詭計、躲在暗處爆破工廠、最後走到光明處(開著飛機從天而降)跟惡魔正面對決。

隨著這個狂人戰勝惡魔而來的,是一個全新的英雄身分,這才是真正的蝙蝠俠。



最後惡魔的戰敗拍得相當低調寧靜........然後就進入了片尾。

這是1989年蝙蝠俠的片尾音樂。


它把主旋律黑暗凝重的曲風轉為充滿勝利與希望的味道,但這是怎樣的勝利與希望?

1989的觀點其實很獨特!前面有提到,惡魔戰敗時,畫面是很寧靜低調的。因此它應該不是在慶祝惡魔的戰敗,而是在慶祝「蝙蝠俠終於被世人肯定」一事。

不僅僅如此。別忘記:蝙蝠俠沒有超能力!也沒有不切實際的忍者武術加持!身上的科技再高再貴,都是人搞出來的東西!所以其實蝙蝠俠象徵的是「一屆凡人不甘於在繼續淪為黑暗中的犯罪者獵物,要用凡人的身份與能力將自己轉變為狩獵者」的渴望。(查克版的蝙蝠俠其實也有類似的情節意念。)

這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想法,但「真要做」卻又是件很不實際的事情!

不用提做不做得到,光是過程中,要能避免傷及無辜(或罪不及誅者),要能讓宵小害怕,但又要能讓百姓信賴、讓理性的人認同,甚至最後可以變成一種可以仰賴的「希望」......

所以最後的勝利也象徵著「人類有能力戰勝惡魔」的味道!(不像後來的超級英雄電影,總要靠能力超凡者才能搞定最後的大魔頭。)



對!永遠會有新的超級惡棍!...但這種「希望」是由旁人收到蝙蝠俠的行動與意志所產生的感覺,而不是蝙蝠俠對自己主觀的感受。

所以諾藍版的蝙蝠俠不好!因為電影雖然是第三人稱視角,但卻充滿著「蝙蝠俠自以為是救苦救難、犧牲自己人生來贖罪、來成就高譚市的聖人」的味道。

而且這其實是部有「完整」結局的電影。(就算是續集,也是有完整結局。就連喬舒馬克接手後搞出來的更怪異的兩集,一樣也有完整結局。)

「不拍續集也無所謂!」「要拍續集,請認真寫劇本,讓新一集的起源、契機、轉折在續集中交代吧!而不是在第一集中埋梗。」

2016年7月7日 星期四

【銘謝吸菸】原來愛國也是一種虛無主義...(John Cena的美國精神)



首先,虛無主義並不是「主張要追求虛無」...之類的離世或厭世思想跟主張。

指徹底拒絕一切權威,道德,社會習慣的行為,或聲言要這樣做的人。」以上摘自維基百科。

簡單來說.......

姜希男(這樣稱呼他,比較台、比較爽!)的美國精神,其實沒有任何可以產生實質作為的主張!它的基本是建立在「要跟某人的意見徹底針鋒相對」上。

他甚至沒有認真的討論「某人的意見」,因為「某人的意見」並不是針對「美國精神」而生,而是討論美國接下來的國策。

否則,美國何時百分之百開放過了?



這種開放本身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所以我說...這種意見沒有任何可以產生實質作為的主張!

如果要來討論美國精神...其實某人的意見更誠實!

首先,某人對美國精神真正的看法和排外政策或主張其實沒有關聯!與其說他認為美國精神是白人至上、或西方價值優先,不如說他是在抨擊姜希男的主張虛偽!

「美國從來就沒有這麼開放!大家搶著進來根本不是因為我們開放自由、包容所有人!而是因為錢跟敵意而搶著要進來美國!在這種時候,大家要繼續抱著死要面子的態度去維持某項政策?還是針對前者的弊端採取行動?...怎麼想都是採取行動吧!如果你認同這些弊端必須要被改善或控制,請一起來討論跟貢獻意見!(而不是爭論我的言詞怎樣跟你的死要面子相牴觸!)」



如果「美國為什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政府」不該當作中學生回家作業,那其實「美國精神」也不該是!



我不會說當代最偉大的WWE冠軍姜希男說的話是B.S.!(因為這才是B.S.!他可是姜希男耶!)

問題是如果你看完了【銘謝吸菸】,卻不懂得適度欣賞某人的言論、對這種愛國或國家價值論調感到疑惑徬徨,那你根本沒有認真看這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