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屍樂園】美國和墨西哥...全天下人都有相同的煩惱

墨西哥,過去幾年的好萊塢電影,都還習慣把這個國家描繪成落後、原始,甚至帶著很多神秘、野蠻的國度。

可是【好萊塢敗金狗】狠狠的揮過來了一拳!原來這個國家也相當的先進、開化,雖然跟美國還有點距哩,但與我們台灣相比,恐怕已經不相上下。

如果拿美國跟墨西哥來相比,其實處境就有點類似今天的台灣與中國大陸。...據說還有台灣大學生問從大陸來的學生:「聽說你們那裡很多地方的廁所連門都沒有。」



退一步看看好萊塢電影,我(們)發現過去幾年,一直到這波金融海嘯為止,其實好萊塢一直在作一件事,就是:歌誦美國文化。

這種歌誦,不是帶有政治目的(大美國主義式)的歌誦,而是一種發自內心、帶有宗教信仰形式的謳歌。

「我們美國是世界上最開化、最發達、最成功的國度。」

幾乎所有的電影在某種程度上,經過不斷推演、或拆解後,都可以得到這個結論。(不信?點一部電影,我拆給各位看。)

可是一個金融海嘯,讓大家發現:原來美國建築起來文化是如此脆弱,反觀週邊國家其實也沒那麼不可取,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真正落後的人是我們。

度假?去墨西哥。便宜商品?來自墨西哥。新奇好吃的美食?墨西哥風味......

怎麼會這樣子?一直以來,被「我們」瞧不起、和視為剝削與施捨的對象,現在反過來變成供應我們、支持我們命脈主流的來源?......這種文化與信心上的危機,台灣這幾年經歷的最深。



基本上,這部電影的四個主角,都是屬於這種有文化與信心危機的人,所以電影安排了一場砸毀紀念品販賣攤的戲。

即使再這個殭屍橫行的時刻,人還是無法拋棄過去無關緊要的成見,幫助自己迎向未來;那些毫無意義的習慣,例如「尋找遊樂園」、「吃個Twinky」...還是支配了我們的行為與思考。

雖然他們四個人都是能在這殭屍世界中生存下來的勝利者,可是某方面來說...

他們的精神和心理並沒有。



【簡單說,這片並不是在惡搞,而那看似光明、充滿無限可能性的結局,其實最終導向的,反而是更封閉、令人更窒息的結果。給予人錯誤的自信心、安慰、快樂?......都什麼時候了,還在想這些,趕快從幻覺中清醒吧!美國人。】

神奇大叔一雙



同場加映「最強的劍法」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ECFA要辯論了?...搞屁

ECFA是啥,重要嗎?施行之後,對台灣有什麼影響,重要嗎?辯論的結果如何,重要嗎?



如果馬英九輸了,會改變國民黨簽署ECFA的決心嗎?

如果蔡英文輸了,會改變民進黨反對ECFA的決心嗎?

如果這兩個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這場辯論...根本沒有意義啊!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特攻聯盟】Bad Reputation

超殺女大開殺戒時的配樂啊!...電影裡頭的翻譯真是有夠濫!

【混混天團】總評

電影是種藝術,不是工業產品,所以不懂電影不要緊,如果錢導真的很懂電影,搞不好反而拍不出這樣的作品。

但一般人對影評都有一種誤解:

看電影的人以為可以看影評挑片;拍電影的人以為可以看影評改善自己的能力。

其實影評不過就是一種文章,就好像政論文說穿了只是些文章的人看完政壇後引出的一些想法,影評也就是看完電影後的一些想法,很多時候內容還跟電影沒有直接關係。

不過錢導在特映會上自承說「不是很懂電影」,讓我有了慾望寫這篇文章。(之前好幾次,瀏覽器當機,導致文章要重新寫過,算起來,這篇文章已經是第三次從頭寫起。)

因此,請注意:這篇影評不是要教人怎麼拍電影,只能算是個人在表達並整理對電影理解的資訊。



要先講明的是:這部電影素人味很重。

在今天的電影製作環境中,導演顯然缺乏很多先進的概念和技巧,可能連個分鏡表都沒有妥善完成,或沒有好好作,──很多鏡頭,在分鏡表的階段,就應該可以看出來效果不好;很多片段的節奏,在分鏡表的階段就可以看出來是否恰當、該如何修正;很多片段的劇情邏輯,是否有連接妥當,一樣可以用製作分鏡表的方式檢查出來.......

(我不是電影科班出身的,也不在電影業界中工作。論創意,我走的是另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碰到需要分鏡表時,我們都會使用powerpoint,或有同樣功能的軟體,將影像故事/流程以每秒一格的方式,製作成分鏡投影片,然後開始撥放...不要被每秒一格嚇到,製作分鏡表至少比實際去拍片輕鬆,而且並不是每一秒都要重新獨立製作,有些是重複的、只有對白改變和增加動線、甚至只有文字交代情境。一部一個半小時長度的電影,可能「只」需要製作三到四百張分鏡。)


而且編劇明顯缺乏理解、分析、建構自己正要著手的主題的「技巧」。

雖然人不是靠技巧在理解、分析、建構眼前的世界,(靠的是少量的直覺,跟科學尚無法界定的東西,)可是創作時如果沒有在這方面使用一些「技巧」,內容就會像這片一樣,有點雜亂無章,無法適當的收束內容。

首先,第一部要決定的就是主題的屬性。所有電影題材的屬性,其實都可以區隔為兩種:具體,不具體。

以李安的【胡適托風波】來說,主題就是個很具體的「胡適托音樂節」的始末;再以跟本片同題材的【搖滾教室】來說,主題就是個很不具體的「一個失意、不成功的搖滾人如何找到人生與創作之路的方向」的過程。

因為這是「技巧」,所以很主觀、充滿了不確定性,如果我們再實際看看電影最後拍出來的樣冒,會發現很大的反差:主題具體的【胡適托風波】,經過李安的巧手一改,整部電影的主題頓時轉為很不具體的風格,「發起人如何在舉辦過程中成長為一個真正獨立的大人。」主題不具體的【搖滾教室】反而搖身一變,轉為很具體的「如何組織、帶領一批年輕人,接觸他們不熟悉的領域音樂。」

這是因為:決定了主題的屬性後,我們才能決定表現的手法。具體的主題,就用不具體的守法。(反過來該怎麼作,大家可以推論一下。)

就好像電影在緊張的時刻要用慢動作,不但不會讓觀眾的觀影情緒散掉,反而更能強化:用超快速快轉的方式,在鏡頭下紀錄一個冗時漫長的過程,例如蓋一棟大樓,不但不會讓觀眾誤以為「蓋大樓很容易」,反而更能對蓋大樓的這個過程有深刻、且全新的體驗。

(光是把這種基本守法玩到濫、玩到精,就催生出了麥可貝這樣的好萊塢乖咖。千萬別以為這是小把戲。)

高階一點的應用。當演員的情緒很外放、明確時,就可以讓這段劇情模糊、節奏混亂,例如晃動的鏡頭、雜亂的背景......;相反的,當演員的情緒很內斂時,反而可以用聚焦、明確的鏡頭來觀察演員。(說不好一聽一點,只要這個演員不是木頭,演技再怎麼二流,聚焦放大後,觀眾都可以察覺到很多細微變化,讓表演的說服力增加。)

但是怎樣是具體、不具體,可能還是解釋的很籠統。

以本片來說,主題並不是一個樂團、也不是一家公司,至少有三條線:黑道的恩怨,演藝圈的內部運作真相,追夢人的心靈掙扎......

這就是不具體。(可是可能是受到「台灣電影新浪潮」的影響,導演在電影中數次加入了每個角色的回憶畫面,雖然很成功的用「畫質」、「視角」、「節奏」來區隔出了每個回憶者的特質,但事實上這些回憶畫面都有一些共通性:都很不具體。結果變成了不具體的題材,搭配不具體的手法...)

硬要在界定明確一些,所謂的具體是指「故事中的所有元素都往故事的中心靠攏」,就好像樂團的成員最後都選擇為了追逐夢想而作出犧牲與付出,這就是個元素(團員)往中心(樂團)靠攏的例子;相反的,不具體就是指「故事中的所有元素,都是以故事中心點為出發而產生」,例如:如果沒有一起組樂團,就沒有機會互相認識,也不會有機會了解彼此的故事、參與彼此的人生,(樂團是否成功,在這些電影中反而是次要的。)



以上所說,都不是什麼金科玉律,只是個人的心得小秘訣,──而且以往的應用範圍,還不是電影。

只是想藉著整理技巧,表示導演/編劇「可能」犯的一些錯誤:

1.劇情過度龐雜,難以深入每一條線。

2.角色有重複、或未善加利用的嫌疑。

3.不適當的手法,應用在不適當的時刻。

先從1.開始,這故事其實一共有兩個半的主角,彼此之間唯一的交集就是「演藝圈」,但私底下,不但彼此之間屬性互異,這兩個半所個別要面臨的、克服的、經歷的事物,焦集點都甚少;如果兩個主角都有感情困擾,那可以在一起借酒澆愁,兩個人女友也可以有所互動,如果一個主角要面臨、克服、經歷很多事情,編劇就可以發揮巧手,讓這些事情環環相扣,導致連鎖反應......

說到2.,黑道角色中,阿蟹的功能有點多餘,導演飾演的文哥就可以取代,一堆被痛扁的小弟也可以取代;酒巴內的兩個女人也是互相重複的腳色;用脫團成員Jacky的口,來表達樂團成員對主角的不滿,其實不如直接經由留下的樂團成員之口,還更直接。

至於3.,就看完電影後的感覺來說,其實這部電影是成功的,我想觀眾應該都可以成功感受到導演的活力與熱情,故事即使雜亂,但絕對不沉悶。如果這樣還要計較手法...那就是在找碴了。(就當是我愛嘴砲所以才把它寫在文章中吧!)



註:其實任何技巧都是可以推翻的。具體的題材搭配不具體的手法,就是電影刻意推翻其他戲劇類型所產生的公式,很多導演也會反其道而行,用具體搭配具體、不具體搭配不具體,重點在於如何去理解、分析、建構這個主題。而具體/不具體這種二元論式分法,我相信還是比較有效率、且容易掌握的方法。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特攻聯盟】法律,善良習俗,現代文明...都在保護壞人

【【混混天團】的總評還沒寫完就跑來寫這篇...真是混啊!】

【這篇文章的哲學概念,一旦理解之後,其實是很恐怖的,如果看不懂的人,千萬不要深入。】


一問:復仇,真的不好嗎?

二問:復仇,等於正義嗎?

三問:英雄,跟正義有什麼關聯?


三個問題結合起來後,我發現:

英雄,不等於正義;英雄,只是一批更勇於擁抱自己命運的人;英雄,為了擁抱自己的命運,願意比旁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與作出無止盡的犧牲;英雄,不會讓任何人、任何理由,阻擋自己實現自己的命運。

正義算啥鳥?

「那麼執著於自己的命運幹麻?」

這是個很奇怪的邏輯問題,──有點接近詭辯。

因為,人如果有本性,那最清楚一個人本性,或能從最客觀角度陳述一個人本性的,就是命運。

我相信人要幸福、或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就不能無止盡的忽視自己的本性或命運。所謂的「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物質生活」...那都是狗屁!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就例如這片最讓人爭議的「超殺女」吧。──失去母親的方式有很多種,她可能是最悲慘的一種;失去父親的方式也有很多種,他也可能是最悲慘的一種,(「大老霸」早就是個死人!一直以來照顧她、教育她、訓練她的,不過就是個亡靈。)

這種命運就是她的一部分!就是她的本性!(或是她的本性已經被命運給扭曲!...很難分出誰先誰後。)

怎辦?

殺光那票王八蛋,在這時候看起來是個完全合情合理的選項。如果不殺光那票王八蛋,她永遠無法擁有真正的人生和幸福。

但我這篇文章的重點不在替「超殺女」平反,而是想問:雖然我們大部分的凡人,都不會作姦犯科、加入超暴力幫派,難道就表示我們不曾扭曲過別人的命運、剝奪過別人的人生?

上一個問題或許太尖銳,所以我再反過來問:坐在螢幕前,過著平凡生活、安分守己的讀著這篇文章的各位,難道實踐了自己的命運?人生中沒有承受著某些無法平復的傷痛?

現代人的標準生活楷模:「找一個穩定的工作,賺錢、成家、守法過日子,不要去唸唸不忘自己人生中程受過的打擊......」仔細看看,這套標準與說詞,就是要強制所有人都藉由工作、賺取物質,然後沉溺、陶醉在物質中,在同一個模子打造的人生中,讓自己遺忘傷痛,同時欺騙自己「我很幸福」。

這不難解釋為何一堆人功成名就、賺大錢之後,就陷在吸毒、狂歡、無止盡的享樂,直到再次跌入地獄為止。

因為他們一直在迴避自己的命運。


至於標題所說的「法律,善良習俗,現代文明...都在保護壞人」...

我只能提示在讀文的各位:確定自己是好人嗎?確定自己沒剝奪過別人的命運、人生、幸福,或給別人製造過傷痛嗎?

如果發現自己不是好人,那哪天,某個「超殺女」來到各位面前,用各種形式、手段來復仇時,千萬別訝異,如果不想「死」的很難看,最好開始想盡一切手段,杜絕被報復的機會,──當個更壞的人吧!

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混混天團】台灣的文化末日

【寫篇影評引用南方朔的名號,會不會有點「殺雞用牛刀」?話說看完電影後,坐我旁邊的Luke問我:「喜歡嗎?」我回答:「喜歡,導演不錯,但編劇要再用點功。」可惜我這篇文並沒有辦法真的解釋這句話的內容和用意,也許要再寫一篇文。無論如何,很感謝luke的邀約。】

在某本小說的導讀中,看過南方朔寫過一段話,原文沒機會抄下來,但大致上的意思是:台灣沒知識份子。

引用這話的目的何在,首先要指出何謂知識份子?「要能獨立思考,要能不順從權威強勢...」主要是這兩項。

其次是要問這個社會要知識份子幹麻?

人是一種「需要文化」的生物。我們的生活中,不可以沒有音樂、美術、文學、戲劇,問題是什麼樣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直得我們去追求?

「只要我喜歡這東西不就好了!」也許有人認為我的問題很蠢,那請繼續聽我說:科學家已經證明了,玩電玩時、聽音樂時,很多時後腦部接收這些外來刺激後所產生的反應,類似吸毒之後的症狀。──說白一點,今天大家看的戲劇、聽的音樂、讀的文學,很多跟「毒品」沒兩樣;如果一個人在挑選自己所吸收的文化上頭,選擇使用「喜歡就好」的策略,吸毒的比例絕對比別人高很多很多。

我們不能指望讓醫生來建立把關制度,把市面上的所有文化產品都收集起來,然後招集一兩千人來作人體試驗,收集他們的腦部反映後,才來斷定這些東西是不是「毒品」。

東西的「好」與「不好」,需要一個更直接、更快的管道來判別,那就是知識份子。(上述的醫生管道,還只有能力判別「不好」,對於何謂「好」,恐怕就無能為力了。)



而且,知識份子不只有這個能力,更應該要有「渴望」、或是「使命感」,去挖掘出更好的文化。──不要將這段話做太高深的解釋,用個最簡單的例子,「除了XX牌/某某人/OO地的產品,我什麼都不要!」這就是種沒有使命感或渴望,因為他們只想自我陶醉在自己手中現有的文化中。

不只陶醉在自己手中現有的,再舉個經濟學中的理論:高收入的人,和低收入人,誰比較常放棄工作、進行休閒活動?──答案是低收入的人。因為高收入的人如果放棄工作、轉而去休閒,他們損失的「每小時報酬」遠大於低收入的人,而進行休閒活動帶給他們的滿足,遠小於損失的金錢。也就是說:台灣今天高收入的人,剛好大多數也是高教育階層,寧可把時間花在工作上,或是他們根本只在乎自己賺得、擁有的金錢,如果要他們放棄工作、轉而進行對自己一樣也有益的休閒活動都有困難,要他們去進行沒有金錢報酬的「文化搜尋」活動,豈不是更加難上加難?──這正好是知識份子樂於進行的活動,因為知識份子樂於擁有更好的文化,遠大於毫無意義的擁有更多的金錢。

就好像在電影中,主角們要推銷自己的唱片,結果找上了一個電台的知名DJ「姣哥」,可是在電台地下停車場找到姣哥時,姣哥就顧著講電話,任由女助理一手擋開幾個充滿了熱誠的年輕人、只輕率的丟了句「請經由經紀公司...」(註)



再說到獨立思考、不順從威權強勢......這是讓我很感慨的,因為今天的台灣人過度迷信品牌,過度聽信名人推銷,過度渴望複製名流,──簡單說,人不認為自己有權利設計、主導自己的生活,如果沒有某個名人、權威、或主流風氣的許可、推薦、背書,就不可以這樣穿、這樣讀、這樣看、這樣吃、這樣做......

偏偏名人、權威、或主流風氣,他們並不會因為這樣就有更高的使命感,去為等待聽從他們「指示」的大眾標示更好的內容,──今天的部落客,十有八九成名之後期待的是什麼?不就是趕快獲得廣告費?不就是趕快獲得產品代言機會?甚至上電視、趕通告?......讀者?偶爾花花時間在部落格上陪他們哈拉哈拉,就已經算是盡到責任了。

如果是個電台DJ或電視節目製作,上層要自己推銷垃圾,或打壓好產品時,他們會有能力反抗嗎?(薪水,年終獎金,代言廠商的招待......)

結果,在接續電影的劇情:公司的新老闆、兼落魄混混阿豪,帶著CD作進「姣哥」車子的副駕駛座,然後把唱片塞進player中撥放......

換作其他人,早被他扁一頓了!為何偏偏要對這個DJ必恭必敬?(台灣的演藝史中,不知道多少大哥大姊被黑道威脅凌虐,別告訴我黑道懂得尊重這些人。)

換句話說,平凡人如果有才華、或有較高的文化,「被發掘」並不是知識份子的工作,而是這些人自己的責任,知識份子光是滿足自己的慾望都來不及了,連接受其他粉絲的崇拜的時間都不夠了,哪有其他時間來關注「層級」不如自己的人?

非名流只能理所當然的接受這種無視,哪有可能表示反感、甚至用暴力反擊?





理論上來說,台灣今天並沒有真正的知識份子,只有一堆掌握了權力、資源、管道的人。偏偏對這些人,平凡大眾又付出了遠超過真正知識份子應得的崇拜、景仰,也坐視他們用人氣獲得了自己永遠得不到的金錢報酬。但是知識份子存在的目的並不是要讓他們免費接受社會供應滋養,而是需要他們的品味品格來提升全體文化。

一個沒有知識份子的一個社會,怎麼會有文化?



[【混混天團】總評...算是完成了。]



註:我無意譴責黃子姣,因為演藝圈的複雜度遠超過我文中所描述的,有很多的行規、風氣、習慣,要能適應這些才有辦法在演藝圈存活。

【特攻聯盟】連女生看完都說「殺的好!」

其實,這片並不是什麼超殺無腦爽片。

很多省思,等到久遠的將來在跟各位分享吧!(九把刀沒資格推薦這片,因為──「正義,不需要力量!」)

寫這篇文章只是想告訴大家:我還是去看首輪了。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好萊塢影史中,讓我最囧的幾個鏡頭

忽然想到要來說說好萊塢影史上,讓我最囧的鏡頭...



直接公佈第一名好了。



第一名:E.T.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



我想有義務跟以後會經常讀到我的文、但對我過去發表的意見沒有概念的人澄清幾點:「我很討厭史蒂芬史匹柏。」



澄清,是因為想表明:我很清楚自己討厭他,正因為清楚,所以反而可以理解自己對他的作品中,哪些感受是主觀,哪些是情緒作用。我對【E.T.】的感受就是主觀。



(人不可能客觀啦!不要浪費時間去作不可能的事;所謂的客觀,不過就市比較多人能接受、且裝飾的比較好聽的主觀意見。所以孔子追求耳順、知天命、隨心所欲不踰矩,讓自己的主觀意見昇華、理解別人的主觀意見,怎樣都比「努力客觀」來的有意義。)



【E.T.】這部電影會讓我囧,主要是因為一方面內容很異想天開、觀點獨特,可是另一方面,它的美感真的讓人不敢恭維。



等一下再解釋。









接著是第二名:十三號星期五系列 主角:傑森



雖然是第二名,但這系列讓我囧的地方,並不是「鏡頭」,而是這部電影本身就存在著一些邏輯上很大的問題。



不要說:「對啊!這種惡魔般不死身的殺人魔,太不合乎邏輯了!」這種「不合乎邏輯」反而是一種合乎邏輯。



因為...恐怖片其實就是歐美現代的道德教育童話,利用這個系列的恐怖片,來教育每一個世代的美國青少年,什麼可以作、什麼不可以作,要注重哪些東西、要避免哪些東西。



有人會去計較格林童話中的糖果屋不合乎建築學原理嗎?如果沒有...那我們也不需要去計較恐怖片。



再說,沒有傑森,就不會有魔鬼終結者,沒有魔鬼終結者,就不會有今天一半的科幻片。



這裡所謂的邏輯有問題,是指他自身的內容架構發生矛盾,且根本沒人想要去修正。









第三名:鐵達尼號



這部片,基本上讓我從頭囧到尾,囧到想罵人。



奧斯卡讓這片得到最佳影片......難怪美國人的風俗變成今天的樣子。



等一下解釋。



------------------------------------------------------------------------------------------------------------------------



【E.T.】到底哪裡讓我囧?



那個太空人的頭盔讓我很囧。



媽媽抱著小男孩、牽著小女孩,準備奪門而出......



一開門後,竟然看到阿姆斯壯登月用的太空衣!!!!!!!!



用另一種東西來偽裝成另一種東西,是科幻片的鐵律,是電影特效的基本。就好像膠水加紅梅汁可以當人工血漿,用錫箔可以作成金屬版........



可是史蒂芬史匹柏當年在想什麼?以為這套衣服是不夠紅,一堆人都沒見過嗎?他以為擺在電影中,可以製造出什麼樣的效果?



有那個天馬行空的膽識和創意,可以用橡膠跟鐵絲製作出醜到爆的E.T.,我想這個關頭出現一件造型不怎麼好看的「防護衣」,觀眾並不會計較吧!......結果選擇就花個幾百塊,去道具服裝店隨便買一套便宜的複製品,以為這樣就可以提升整部片的質感?



史蒂芬史匹柏製作電影的態度基本上就是這樣。否則真要比囧,【第三類接觸】讓我更囧,可是這個鏡頭比較有代表性,而【第三類接觸】已經被【I.D.4】酸過了,所以不提它。









十三號星期五系列讓我囧在哪?



我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遺忘一個殺人事件需要多久的時間?一年?兩年?三年?......光是不討論還不夠,要讓許多住在「附近」的人根本不知道有這件事,這可能需要七八九...甚至十年吧!



還不提第七集中,女主角一家小時後有道水晶湖度假的經驗。(誰會跑去發生殺人事件的地方度假?)



如果按照這個進度來計算,傑森第一次復活應該比開膛手捷克在倫敦橫行的時間還要早,他屠殺的對象應該是印地安人。



只有前面一、二、三有好好的處理過這個邏輯上的問題,接下來幾集,都直接擺著給它爛。「大家都遺忘了傑森的存在,地主決定再次開放水晶湖營地.......」



我想B級片不只是製作規模較小而已,只追求娛樂效果、其餘電影的質感通通丟一邊去的態度,才是B級片的關鍵。









鐵達尼號哪裡讓我囧?



我不否認這片確實很浪漫、很唯美.......



所以...直接剖析一下這片吧!



「真、善、美,可以用物質表現出來、或是會依附在物質上。所以,鑽石珠寶華服不只是真善美的象徵,而是其本身就是真善美,擁有這些東西的有錢人大多數也比無法擁有這些東西的窮人更具備真善美,服務有錢人的服務生當然也比在船艙裡工作的苦工更接近真善美;只是這個世代墮落了,一堆不配擁有真善美的人變成了有錢人,一堆本質上具有真善美的人變成了窮人。(所以在廉價船艙中的音樂,可以比頂級船艙中的更美妙。船沉的前一刻,頂級樂手也要把自己的音樂空開分享,讓眾人可以不分貧富的聆聽。)



因為感慨這個世界變成了如此,所以命運製造了鐵達尼號,讓這些具有真善美的人可以永遠住在這個美輪美奐、用真善美打造的天堂之中。然後用經濟大恐慌懲罰那些不配擁有真善美的人.......」



這段文字其實不能完美解釋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受,裡頭還有一些跟電影內容是相矛盾的。可是導演顯然真的以為可以用物質追求真善美,電影本身的製作費也象徵的同一個意含。說白了,這片只是YA電影精神搬到豪華郵輪上演罷了!



詹姆斯卡麥隆很膚淺,看著他,我覺得自己能完全理解、甚至認同為何【阿瑪迪斯】中,有人會想殺死莫札特,──這真的是上帝的惡作劇。除了魔鬼終結者這部電影以外,他的作品盡是大而無當,不管是【異型二】、【無底洞】、【魔鬼大帝】、甚至是【魔鬼終結者二】,可是......如果不是【異型二】,我大概永遠不能理解槍戰動作片的美好,如果不是【魔鬼大帝】,我會永遠討厭諜報片。



唉!







【本文首先發表在BloggerClub:北區影評組中】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好可愛的貓咪!!(妖怪)

罵罵犬儒,順便說:【特攻聯盟】嚇到我了!

晚上看新聞,聽到有人痛批【特攻聯盟】中,超殺女太暴力、血腥,而且大老霸朝她開槍當訓練的劇情實在......


再怎麼血腥的劇情或鏡頭,我都看的下,但是朝小女孩開槍......

我會作惡夢!!!!!!!!!!!!!!

所以在此預告:各位可能看不到我去搶完首輪後跟各位分享資訊,甚至不會有任何關於這片的資訊.......


真的會作惡夢啊!!!!!!!!!!!!!!!!!一點都不好笑!!!!!!!!!!!!!!!!!!!!!!!!!!!!!!!



話說:

這片其實就是種變形的惡童電影。

我覺得所謂的惡童電影,應該是指裡頭的主人公/或佔有重要戲份的配角,在原本應該保有純真美夢的年紀,卻不但沒有,反而還能作出許多需要經過精密訓練才能完成的破壞動作。

所以一票年輕小鬼帶上面具打擊犯罪,......這不是惡童電影,是什麼?

說白了就是如此而已,否則麥克考立金當年(連續兩年)教訓兩個笨賊(兩次),難道手段就不暴力殘忍嗎?為何大家還看的哈哈大笑?就因為笨賊很荒謬的沒摔死、電死、被磚頭砸死?

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竟然可以駕馭這麼高難度的動作場面,不知道去佩服、去評論這一點,卻在思考著道德風俗教育?...(是要考慮啦!可是不需要這麼大聲兼用力吧!)

說白了,這就是犬儒。小孩子應該花時間與力氣在對自己前途有益、大人也認可、同時又能滿足整體社會虛榮心的活動上頭。專心考試唸書,這是大人認可、同時對自身前途有意;參加奧運代表隊,這是對自身前途有益,同時又滿足整體社會的虛榮心。

把犬儒精神無限放大,且無孔不入的滲透到下一代生活的每個角落後,我們會發現所謂的下一代其實永遠只是我們這一代的價值觀投射與再複製,因為他們根本沒有機會去追求自己真正的夢想,或是實踐大冒險的計畫。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39號特案】性善論:全人類共同營造的「自我感覺良好」

這是一部很庸俗、但不灑(恐怖片)狗血的電影,──與【孤兒怨】相比,但這也是一部很體貼觀眾感受的電影。(溫馨喜劇有溫馨喜劇的狗血,英雄主義式動作片有英雄主義式動作片的狗血,恐怖片當然也有恐怖片的狗血。)

顯然美國的社會大眾已經開始理解了:大人其實只是兒童的放大版。所以我們已經能夠接受「大人身上會出現的許多缺點,如暴躁、權力慾、攻擊性強......等等,也會出現在兒童身上。」

但是我們一方面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曾經/可能是這樣的兒童,所以電影無可避免的,還是會「把這樣的兒童歸類為惡魔、不正常的例外、全體人類的威脅」。

跟【孤兒怨】相比,這片庸俗之處就在這,──電影最後選擇讓這小女孩變成一個實體的惡魔,而不是像【孤兒怨】一樣,用極端病態、但反而合情合理的劇情來解釋螢幕上、觀眾眼前所看到的一切。



事實是──我好愛用這三個字──當父母不容易,尤其當父母希望自己的小孩如自己期望般完美無缺、但最後卻嚴重落空時;以往的電影,頂多就是提醒觀眾:你的小孩子可能不是小天使,而是支會在你身上又抓又咬又扭又哭、撒尿拉屎全都來的小猴子。但最近這些「魔童」(用「惡童」已經不夠形容了)電影直接點醒了:你的小孩可能就跟那些現實中讓你厭煩、排斥、甚至畏懼的大人一樣。...啊!不小心直接跳到結論。

我想說的是:這一切有沒有可能全是巧合?小女孩的親生父母無法接受連番而來的打擊,偏偏小女孩天生就是任性胡鬧,加上有那麼點太過超過的「小聰明」,壓力日積月累之下,最後他們終於扭曲了自己的感官,把小女孩當作是惡魔?(偏偏,接手的社工人員心裡深處也有同樣的創傷......)

與其挺起做為一個大人該有的擔當承受這一切打擊,然後用愛、或雅量包容這個小孩的脫序行為,開導他/她,不如乾脆把一切都推給「他/她是惡魔,他/她造成了這一切,他/她要為此負責」,是不是看起來容易的多。



除此之外,整體來說還不錯看。瑞尼齊薇格表現不錯,不管是恐懼、憤怒、或歇斯底里,說是她從影以來情緒表現難度最高的作品也不為過,(???)小女孩「Lily」在表現純真時,遠勝過【孤兒怨】中「愛絲特」的過度鎮定與虛偽。幾個男演員全變成了˙跑龍套或花瓶,這是最大快人心的地方。(???)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謊言的誕生 the invetion of lying】謊言與真相的分別

【本片台灣似乎連DVD都還沒發。】

簡單描述一下這部片:

1.甄妮佛佳娜產後瘦身的成效很不錯,【女人三十一支花】裡頭臃腫的屁股是我難以忘懷的惡夢。

2.以下是劇情:

男主角Mark是個失意落魄、外貌矮胖不起眼、欠缺社交手腕的編劇。在這個「世界」中,編劇如果沒辦法成名賺大錢,可能是個悶死人的工作。

因為這是個人人都「不能」(can't)說謊的世界。大家不會有說謊的衝動,也沒有說謊的能力,真相不管如何醜陋、殘酷,人人都可以逆來順受。例如:養老院叫做「A sad place for old and hopeless people」,夠誠實吧!所有的電影都只是找個人作在沙發上,唸著曾經發生的「史實」而已,銀行員寧可認為系統出了問題,也不願多查證手中沒有任何憑證的主角空口白話亂鄒的帳戶餘額......(真正殘酷荒謬的部分,保留到電影中給大家一些驚喜。)

因為被某個大牌編劇排擠,所以主角老是負責一些吃力不討好的題材,例如除了黑死病外,就沒有任何精采話題的十四世紀,所以慘被開除;好不容易有機會跟心儀已久的女孩約會,而且很成功的博得了女孩的好感,但是女孩的一席話讓他被感挫折:「我想要找的男人,是個經濟和工作能力匹配的對象,然後生個孩子、讓他/她擁有我們兩人良好的外貌基因,你的鼻子讓我無法接受。」

就在這種內外受挫折的情況下,男主角竟然突發奇想,對著銀行櫃檯說:「我的帳戶餘額有XXX元。」並且因此解了一筆經濟上的危難。接著,他食髓滋味,掌握到說謊的要領,就用同樣的方式,編寫了一部荒謬到了極點的「十四世紀古書」,並且帶著古書的內容,跑去找開除他的老闆,要求將書的內容改編為電影。

就靠著這說謊的本領,他一路過關斬將,甚至又再一次拉近了和心儀女孩的距離。

可是有些東西是沒辦法說謊應付的,例如生老病死──他的母親傳來嚴重的心臟病發作,臨死前,他母親透露了自己對死亡的不安,所以主角就編造了一些關於死後世界的謊言,讓他母親含笑而終。

但事情就從這個結骨眼上開始脫序:醫生和護士們聽到了他的謊言,都大為感動,搞的全世界的人都想要多聽聽他講一些關於死後世界的事情。最後,花了一天一夜,Mark寫了兩張A4大小的紙,並且把它貼在外帶用pizza紙盒上,然後公開朗讀自己的「死後世界謊言pro版」.......

成名了,賺大錢了,可是自己怎樣就是不能改變那「無法讓人放心的鼻子」,偏偏無論如何,Mark就是無法進一步用謊言來改變那女孩的心意。

最後,電影就在很老套的「夢中情人回心轉意,認清了愛情與麵包的取捨,投奔男主角的懷抱」如此情境下結束了。






這片值得一看。

可以讓人去換個觀點思考一個問題:

如果選擇「為了死後能否進天堂而努力」無異是聽從了謊言、等於在虛擲生命,難道「人生就是換取豐盛的物質,並且讓自己的基因以越來越優異的方式延續下去」才是真正的幸福保障、人生至高無上的目標?

事實是:除了近乎偏執的理由以外,人並沒有理由一定要堅持神不存在,甚至人也無法證明神真的不存在。

因為...人連神是什麼都不知道,要怎麼去證明他/她不存在呢?

當這個「神不存在」是無法絕對成立之前,人要如何去經由選擇生活、方式、立場,進而達到幸福的境界?


所以...又一個事實是:相信謊言的人活的比較安心,不相信謊言的人活的比較自在。哪有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的分別?

而當所謂的真實是建築在「認定謊言一定就是謊言,而自己就是真實」之上時,到底誰才是謊言?誰才是真實?




(所以牛頓、愛因斯坦、或許許多多不論持有神或無神論的科學家,其實都是採取一種「自然神學派」的立場。

他們認為:連神是什麼都不知道,卻在那討論著怎麼上天堂、怎麼永生,不是很可笑嗎?與其討論這些,不如多花點時間去從各種角度理解神的真面目吧。)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音樂:Schinapi 鱷魚寶貝】...到底該到電影院外做什麼?



無聊辦了三個禮拜的投票...

結果大家一致壓倒性的認為:我應該去電影院門口,打完手槍就回來......

(三個選項,每個各六票,這個選項就拿到十八票。......能說什麼呢?)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超世紀封神榜】簡單、暢快、夠腦殘,我喜歡!

給沒看過舊版的人一點提示:主角一行人要出發去尋找打倒海妖的方法時,主角從武器堆中挖出了一隻金屬貓頭鷹,主角(好心的)問了句:「這是什麼?」領隊(老鳥)回答了:「別管它!」──看到這段時,大家請用力的笑!因為那隻貓頭鷹是三十年前舊版的道具,新版把貓頭鷹換成了一個長生不老的正妹(下圖海報主角左手邊的那位?髮型不像公主,所以我這麼猜。不然可以點這裡。)





本片...幾乎其實沒有一處地方比的上舊版。光是演員的表現就差太多了,山姆沃辛頓大概會變成第二號基努李維,實在看不出來他具有成為硬派演員的實力。

但是原本對主角戒心重重的領隊可圈可點,(【007皇家俱樂部】中的大反派,)我暫時只找到這張圖片,大家將就著看一下。




另外最精采的地方,就是獵梅杜殺的頭......令人搞不懂的地方在於:

這梅杜莎也未免太漂亮了吧!

(飾演梅杜莎的女演員。)


別被截圖給嚇到...點下去撥放就知道





總之,這是一部精采畫面全都保留在正片中,預告透露的頂多只是「魚鰭旁鱗片下的肉」的電影,除非很排斥花那麼錢,基本上走進電影院看了之後絕對不會後悔。

劇情,簡單到了極簡,甚至連臺詞都寫的很隨便,情境美感幾乎是零,邏輯更是好預料,一路伴隨主角冒險的女人在死前一定會讓主角愛上她,旅程開始的弱雞們到了最後一刻都會變英雄,然後通通變石頭死掉。

除此之外,不要想期望能從這片中理解到什麼超越人神眼界的生死觀,更不要以為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古典希臘神話的硬知識,這片基本上感覺是在教人要敬畏神,但其實是在教人怎麼用「取巧的方法」取悅神、躲避因果報應......



可是以爆米花電影來說,它不像阿凡達一樣又臭又長,也不會那麼自戀於想要表達的意涵。武打動作場面不能說做到極精緻,但特效場面絕對在阿凡達之上。



【對不起,我真的不喜歡阿凡達。可是我評論電影不是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基本上這部電影就是個無腦爽片,可是要看無腦爽片也應該看的值回票價,阿凡達沒讓我有那種感覺,相較之下,本片我覺得即使不看3D也無所謂,有3D會更好。】

【另外,抱歉,因為時間沒喬對,所以沒去看賞金戀人。請大家繼續投票。】


參考影評:

【Gordon楊達敬瘋電影】超世紀封神榜 Clash of the Titans-偽3D當有趣之愚人節"陷"禮 ~~3D作的好不好,真的不是電影好不好看的指標。

【轉貼:奧斯卡最佳短片】商標戰爭

片名:《商標電影》(Logorama)

編導:H5(François Alaux, Hervé de Crécy, Ludovic Houplain)

製片人:Nicolas Schmerkin(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提名)

作曲:Human Worldwide

片長:16:05

動畫技術類型:電腦CG動畫片

出品公司:Autour de Minuit

出品時間:2009

國家:法國







劇情其實還可以再加強,尤其是收尾的方式。